
谓引吭鸣叫。《文选·左思<蜀都赋>》:“其中则有鸿儔鵠侣……云飞水宿,哢吭清渠。” 李周翰 注:“哢吭,举首哢其音声。”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观其哢吭浮沉,轻躯瀺灂。”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啼鸟》:“高窠乔木美毛羽,哢吭叶底无如鶯。”
关于“哢吭”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哢吭”读音为lòng kēng(部分文献注音不同),指鸟类昂首引颈、高声鸣叫的动作。该词多用于古代诗文描写禽鸟啼鸣的场景,如《文选·蜀都赋》中“哢吭清渠”即描绘飞鸟在清澈水渠边鸣叫的景象。
二、文献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魏晋至唐宋文献:
三、使用注意 需注意与“搤吭”(è kēng,指扼住咽喉)区分,二者虽同含“吭”字,但“哢”为鸣叫动作,“搤”为掐扼动作,语义截然不同。
由于该词属于古代汉语生僻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获取更详尽的释义及用例。
《哢吭》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指声音高亢、嘈杂喧闹或者指某人大声叫喊。
《哢吭》的部首是口,它的拆分笔画是四画。
《哢吭》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杨慎《海录碎事》卷一:“闻其犬,为哢吭也。”这个词的来源可能与人们描述狗吠声的模仿有关。
《哢吭》的繁体写法是「哢吭」。
古时候写这个字时的常见写法是「泵」、「磅」,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写法。
1. 会议现场响起了一片哢吭声。
2. 他哢吭着告诉我,他赢了比赛。
- 哢吭声:指喧闹嘈杂的声音。
- 哢吭满座:形容场所喧闹非常。
- 哢哢吭吭:形容言谈声音洪亮的样子。
近义词包括喧闹、喧哗、喧嚣等。
反义词包括寂静、安静、安谧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