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伯喈的意思、伯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伯喈的解释

汉 蔡邕 的字。 邕 性笃孝。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工书画。 灵帝 时拜郎中。 董卓 征召为祭酒,累迁中郎将。后以 卓 党死狱中。《后汉书·蔡邕传下》:“ 伯喈 旷世逸才,多识 汉 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孔融 所创,有慕 伯喈 。” 明 高明 《琵琶记·副末开场》:“孝矣 伯喈 ,贤哉 牛氏 ,书馆相逢最惨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伯喈(bó jiē)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133年-192年)的表字,其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拆解分析:


一、字义解析

  1. 「伯」

    • 本义指兄弟排行中的长子(孟、仲、叔、季中的首位),引申为尊称或杰出者。《说文解字》释:「伯,长也」。
    • 用于表字中,多体现家族地位或品德威望,如「伯乐」「伯夷」等。
  2. 「喈」

    • 拟声词,形容和谐之声。《尔雅·释训》载:「喈喈,和也」,多指鸟鸣或钟鼓之音。
    • 引申为人物才德出众、声名和谐远播。

合义:「伯喈」二字结合,既彰显其家族长子身份,又暗喻其才德如雅乐般卓然和谐,符合东汉士人取字重德行的传统。


二、人物背景与历史地位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博通经史、天文、音律,代表作《独断》《琴操》为古代礼乐研究重要文献。其书法独创「飞白体」,主持刻制《熹平石经》校正儒家经典,影响深远。后因董卓之乱受牵连下狱而死,生平载于《后汉书·蔡邕列传》。


三、文化意象与后世引用

  1. 文学象征

    唐宋诗词常以「伯喈」代指才学之士,如刘禹锡「伯喈迁塞北」喻文人流离。

  2. 戏曲形象

    南戏《琵琶记》主角蔡伯喈,虽为艺术虚构,却延续了其历史声名。

  3. 典故关联
    • 「焦尾琴」:蔡邕闻火中桐木爆裂声救制名琴,典出《后汉书》。
    • 「伯喈倒屣」:化用「蔡邕倒屣迎王粲」,表礼贤下士(原典见《三国志》)。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伯喈」词条释为蔡邕表字。
  2.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详载其生平。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释「伯」「喈」本义。
  4. 《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述其文学贡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物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伯喈”是东汉时期著名人物蔡邕的表字,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伯喈”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133年-192年)的表字,其中“伯”代表家族排行中的长子,“喈”取自《诗经》中形容声音和谐的象声词,寓意其才华出众。

二、人物成就

  1. 文学贡献
    参与续写《东观汉记》,撰写大量碑铭文,南朝刘勰评价其碑文“骨鲠训典”,成为后世典范。
  2. 书法造诣
    创“飞白”书体,精于篆书和隶书,主持刻制儒家经典《熹平石经》,规范隶书书写标准。
  3. 音律才华
    史载他精通音律,能通过琴音辨识木材燃烧状态,曾创作《蔡氏五弄》琴曲。

三、历史评价

南朝刘勰称其碑文风格“有慕伯喈”,明代戏曲《琵琶记》以“孝矣伯喈”赞颂其品德。他因受董卓牵连被王允杀害,时人惋惜其“旷世逸才”未能完成修史重任。

四、补充说明

“喈”字本义为鸟鸣声(如《诗经·郑风》中“鸡鸣喈喈”),后引申为和谐、美好之意,与其艺术成就相呼应。

别人正在浏览...

悲恐甏子表范标碣避开笔扫千军采生产业资本茶榷叱令筹募蠢厚丛刊当场出彩荡汩点铁成金兜的迩英殿法蓝丰有宫婢光毫黑龙黄檗獾猪江山如故匠指角妙家仆卷绶锯匠峻秀楷则勘问快心髡鬝老不着离弦走板沐栉能声鸟师纽捏蟠虵偏佞破晓青桐筇枝七友取帅慎散申着施逞腾奏汀洲头阵团组织脱樊倭国武侠贤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