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怜。 唐 李德裕 《遣王会等安抚回鹘制》:“已知新立可汗,寓居塞下,告穷请命,未有所归,每念艰危,载深悯惻。” 宋 王谠 《唐语林·贤嫒》:“上亦悯惻,遂罢戏而免 阿布思 之妻。” 严复 《道学外传》:“以钱财为上帝,以子孙为灵魂,生为能语之马牛,死作后人之僵石,悯惻不暇,安用讥评!”
“悯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ǐn cè,其核心含义为哀怜、怜悯,常用于表达对他人遭遇的深切同情。以下从词义解析、用法及文献例证等方面详细说明:
构成与基本义
近义词与反义词
古代文献中的使用
现代语境中的延伸
严复在《道学外传》中以“悯惻不暇”批判功利主义,暗含对人性异化的痛惜,显示该词亦可表达对精神困境的悲悯。
“悯恻”多用于书面语,侧重情感层面的深切共情,常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中。其核心情感既包含对具体苦难的同情(如战乱、贫困),也涵盖对人性或时代的反思。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世说新语》等经典文献。
《悯恻》是一个古文词语,意思是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感同身受,表达出对他人遭受苦难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悯恻》这个词的部首是心部("⺗"),其中"⺗"表示了与情感相关的含义。按照笔画来拆分,"悯"字共有10画,"恻"字共有8画。
《悯恻》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鹿鸣》一篇。诗中有句“鹿鸣食野,蜩声悲于林。”其中“蜩声悲于林”表达了对小蝉在林中悲鸣的同情之情,后来用来形容悲天悯人的情感,成为一个独立的词语。
《悯恻》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憫惻」。
根据古代字典《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古时候汉字"悯"的写法是偏旁部首在上,心字旁在下。而古代汉字"恻"的写法则是心旁在上,曷字旁在下。
他对哥哥遭受不幸的遭遇感到非常《悯恻》。
可以组成的词语有:悯念、悯恻心生、悯恻同情。
近义词包括:怜悯、同情、怜惜、悲悯。
反义词包括:冷漠、无情、无动于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