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遣、打发时光。 宋 苏轼 《与章子厚参政书》之一:“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 明 徐渭 《又答兄子官人书》:“孱不粟者久,遣日惟杯中物耳。”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故 少陵 以穷愁寂寞之身,藉诗遣日。”
“遣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排遣、消磨时光,常带有一种百无聊赖或刻意打发时间的情感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特征和语源背景进行详细说明:
基本含义
“遣日”由“遣”(排遣、打发)与“日”(时日、光阴)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消磨日子。
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注:此例体现借酒遣日的生活态度)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0卷,第1083页。
情感色彩
多隐含无奈、闲散或逃避现实的意味,区别于积极的“惜时”。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54页。
古典文学中的使用
例: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有客忽叩门,言语一何佳!云是南村叟,挈榼来相过……且须谋日富,不要遣日贫。”(以饮酒遣日)
来源:《全唐诗》卷四二九。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多见于仿古表达或成语“消愁遣日”(如:靠追剧消愁遣日)。
“遣日”的生成与中国传统时间观相关:
来源:汪涌豪《中国游侠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76-180页(论及士人避世心态)。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释“遣日”为“消遣时日”,引《南史·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遂以遣日。”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访问链接(注:此为官网,需订阅查阅)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遣”字条释“排遣、消遣”,引杜甫《崔少府高斋》诗:“赠此遣愁寂,讵堪山邸留。”
来源: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12页。
“遣日”是具文学色彩的书面语,意为被动或主动地消磨时间,承载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焦虑与超脱矛盾。其使用需结合语境判断情感倾向,多见于古典文本,现代使用则趋于式微。
“遣日”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权威性和使用场景进行区分:
官方外交含义(来自高权威性来源):
文学消遣含义(来自中等权威性来源):
使用注意:
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进一步验证具体用例。
欸欸爱戴霸才包蕴变齐簿案财务指标猜阻长迁禅院朝晡鼓雠定打挤等竞登览氐惆顿扰屙尿干咳钩牵光驾刮舌子规诲古龙豪门汇萃回旋曲检得噍聱架子颈联禁司匼匝揽头烂仔鑪櫜鹿皮毛毛匠木柱南楼泥头酒俳嬉刨食辟官平坦迁革切当窃国庆功屈信然然韶令设譬市櫎阗噎违碍物任现大洋消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