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味的食品。《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 郑玄 注:“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冰室者,所以备膳羞也。”《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 明 姚汝循 《郡斋咏怀》:“南山有薄田,犹堪具膳羞。”
膳羞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构词及经典文献用例三个层面进行解析:
「膳」
本义指备置食物,后特指肉类菜肴。《说文解字》释为“具食也”,段玉裁注:“膳之言善也,谓美食。”古代多指帝王或贵族享用的精致肉食,如《周礼·天官·膳夫》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郑玄《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羞」
甲骨文象手持羊进献之形,本义为进献美食,后引申指美味佳肴。《说文解字》称:“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如《礼记·月令》有“羞以含桃”之句。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
复合词「膳羞」
二字同义复用,强调珍馐美味,尤指古代宫廷或贵族宴席中的高级肉食。《周礼·天官·庖人》明确区分:“膳用六牲,羞用百二十品”,郑玄注:“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可见“膳羞”涵盖主食肉类与调味精品。
来源:郑玄《周礼注疏》,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制度性含义
在礼制文献中,“膳羞”特指按等级配置的宫廷膳食。《唐六典·光禄寺》载:“掌膳羞、酒醴之事”,其品类、数量均依官阶严格限定。
来源: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文学化表达
唐宋诗词常以“膳羞”喻指奢华宴饮,如白居易《饱食闲坐》诗:“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况此膳羞性,岂是羁贫具。”
来源: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汉语大词典》综合历代用法,定义为:
膳羞(shàn xiū)
指美味的食品。古代多指王公贵族的饮食。
例句:《宋史·职官志四》:“光禄寺掌祭祀、朝会、宴飨酒醴膳羞之事。”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第1413页)。
“膳羞”凝结了中国古代饮食制度与礼制文化,从字源到典章,始终关联上层社会的精致肉食与礼仪化的进献传统。其语义虽在现代汉语中趋于沉寂,但仍是解读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语料。
“膳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建议优先采用“美味食品”这一传统释义,引用时需结合具体文献或权威词典。若需使用引申义,需明确标注来源差异。
变辞闭籴踩曲出现辞简义赅捣衣石垫戏涤涤迭嬗遁散笃意分别部居風禾盡起甘膬哥德堡功作贯烛故宫禾黍骨利憨虎虎嘿诵后赵缓限化人场混一弧圈讲手肩痛酒失口诵心惟魁闳乐极生哀疗饥草轹蹙龙驰虎骤昧错梦中麪黏迷留攀朱槛前忿迁刑牵延跷工侵害人赊缓声价审然朔雁岁荒索葛素祇擡秤同治王叟辕车温牀先资小伯些儿子犀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