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后赵的意思、后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后赵的解释

十六国之一。羯族 石勒 所建,国号 赵 。史称 后赵 (公元319年-351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后赵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权,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后赵(319年—351年)是由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国号为“赵”,为区别于先前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赵”(前赵),史称“后赵”。其疆域鼎盛时涵盖今华北大部分地区,以襄国(今河北邢台)和邺城(今河北临漳)为都城。

二、历史背景与民族特性

后赵是“五胡十六国”中羯族建立的政权。羯族源自中亚,属粟特人后裔,后迁居中原。石勒以军事才能崛起,重用汉人谋士张宾推行“胡汉分治”,同时吸收汉族制度治理国家,形成独特的民族融合模式。

三、政治与文化影响

  1. 佛教传播:后赵统治者推崇佛图澄,大力支持佛教传播,为佛教中国化奠定基础。
  2. 律法制度:颁布《辛亥制度》,规范官吏行为,设立“君子营”吸纳汉族士人参与治理。
  3. 经济措施:实行屯田制,恢复农业生产,发行“丰货钱”促进商业流通。

四、重要人物与事件

五、历史评价

后赵的统治体现了十六国时期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其兴衰反映了胡汉政策平衡的重要性,暴政导致的迅速崩溃也为后世提供治国教训。在文化上,其对佛教的推动深刻影响了北朝宗教发展。


参考资料: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可直接引用的在线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读秀)或正史原文进一步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后赵是十六国时期的重要政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后赵(319-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国号为"赵",因与刘曜建立的"前赵"并存,史称后赵。其疆域鼎盛时覆盖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陕西等地区。

二、政权沿革

  1. 建立过程
    石勒原为前赵将领,319年脱离前赵自立为赵王,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329年灭前赵,330年正式称帝。

  2. 统治更迭

    • 石勒时期(319-333年):推行胡汉分治,重用汉臣张宾,发展农业,国力强盛。
    • 石虎篡位(334年):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残暴统治导致民变四起。
    • 冉闵灭赵(350年):石虎养孙冉闵屠灭石氏,建立冉魏,后赵名存实亡。

三、政治特征

四、灭亡原因

  1. 石虎大兴土木(如邺城华林苑工程征发40万民夫),导致"百姓失业,十室而七空"。
  2. 皇室内斗激烈,石遵、石鉴等为夺位相互残杀。
  3. 冉闵颁布《杀胡令》,引发民族仇杀,最终被前燕所灭。

五、历史评价

后赵是首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其汉化政策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先例。但后期暴政导致"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加速了北方人口南迁。

别人正在浏览...

白鵊鸟卑梁贝叶文标誉不扬操赢致奇骋足带罗德輶如羽兜风豆青方仪绯袍腐胁汩乱国家标准合休诙辞回壑虎狼之势贱酬谏劝教程九寡即小见大鞫勘菊醴刊究控诉老格炼养劣质令君凌砾鸾鹤鲁巵内妾驽驹攀龙托凤陪钱货偏短平安字遣闲浅稚青眼客乳酒啬养山谷褐山肴野蔌堂威天基觍然跳墙蓦圈挑尾啼天哭地替续器迋迋无风独摇草邪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