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商鞅的意思、商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商鞅的解释

商鞅(约前390-前338) : 战国时期政治家。卫国人。本姓公孙。秦孝公任用他实行变法。公元前356年(一说前359年)和前350年两次颁布新法: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推行连坐法;建立县制;废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按丁男征赋;统一度量衡制。变法奠定了秦强盛的基础。因封地在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孝公死后,被诬陷,车裂而死。著有《商君书》,今存二十四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身份定位

商鞅本名公孙鞅,卫国人,后因功受封于商地,故称商鞅。《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战国时期秦国变法的主要推行者"(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这一身份定位凸显其作为体制革新者的历史角色。

二、核心贡献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推行军功爵位制、实施土地私有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指出,其变法"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来源:http://history.cass.cn),相关法令被收录于《商君书》中

三、历史影响

商鞅创立的"刑名之学"开创了法家实践先河,秦国由此实现"富国强兵"。国家图书馆藏《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其"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这种以法治国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模式(来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四、相关概念延伸

在汉语语境中,"商鞅"常与"立木为信"典故关联,该成语出自其推行新法时"徙木立信"的史实。《成语大辞典》将其解释为"通过具体行动建立威信"的典型范例(来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当代学者通过出土秦简证实,商鞅推行的《分户令》《垦草令》等法令具有明确的法律文本形态(来源: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网络扩展解释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其改革深刻影响了秦国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含义:

一、身份溯源

  1. 本名与称谓
    本名公孙鞅,因出身卫国贵族,亦称卫鞅。后因在秦国立功获封商地(今陕西商洛),尊称商君,后世通称商鞅。

  2. 时代背景
    战国七雄争霸,秦国初期积弱,商鞅离魏投秦,受秦孝公重用推行变法。


二、核心功绩:商鞅变法

  1. 经济改革

    • 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 推行重农抑商,奖励垦荒,提升粮食产量。
  2. 政治革新

    • 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强化中央集权;
    • 实施严刑峻法,强调“法律平等”,连太子犯法亦追责其师。
  3. 军事制度

    • 创立军功爵制,平民凭战功获爵位与土地,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 推行“农战一体”,保障军粮供应并提升战斗力。

三、历史影响

  1. 秦国崛起
    变法使秦国从落后诸侯跃升为强国,奠定灭六国的经济与军事基础。

  2. 制度遗产
    郡县制、法治体系被后世沿用,成为中央集权制的雏形。


四、结局与评价

商鞅因触怒旧贵族,秦孝公死后遭诬陷,被处以车裂之刑。其改革虽严苛,但被司马迁评价为“变法强秦,功不可没”(《史记·商君列传》)。

如需进一步了解变法细节或历史争议,可查阅《商君书》或相关史学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安常守故冰库避役逋米尘床吹弹鼓板初刻赐圜打场儿大噱丹徒布衣等杖蝶恋花斗胸度曲儿时恶心钱放牧放饷风娇馥馥高爵厚禄功阀荒饱潢洋华语会串虎爪兼寸鸡鸣犬吠金错刀谲辞馈给懒怠锣锅没事人美元耦国欠款琼管三大烧掇身伴生后首身分离搜寻算馆苔絮天鬼通明殿外祭王码微辩微微五剧无名孽火午睡吴中四士小儿郎逍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