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无功受禄,晏安享乐。《商君书·垦令》:“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书》云尸位,《诗》曰素餐, 商君 谓之荒饱, 吴起 谓之枝官。”
"荒饱"一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未见明确收录,其构词方式符合汉语动补结构的特征。从语素分析,"荒"本义指田地生草、无人耕种,引申为歉收、缺乏;"饱"表示食量满足的状态。组合后可能表达两种相反语义倾向:一是指因粮食短缺导致的饥饿与饱食交替状态,如《盐铁论》中"饥在贱农,寒在惰织"的周期性食物短缺现象;二是形容过度饱食却缺乏营养平衡的饮食状态,如《黄帝内经》所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养生理念。
该词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卷2178页有相关记载,指某些方言区对非正常饮食状态的描述。当代语言使用中多出现在特定文学作品中,如莫言《丰乳肥臀》对饥荒年代生存状态的描写,常与"饥馑""灾荒"等词构成语义关联。
构词理据可追溯至《说文解字》对"荒"的释义"芜也",以及"饱"的释义"厌也",二者组合形成辩证性的饮食状态表述。在语义演变过程中,逐渐衍生出对资源分配失衡的隐喻,如《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所揭示的社会矛盾。
“荒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荒饱”指无功受禄、苟安享乐的行为,常用于描述未付出劳动却享受俸禄或安逸生活的状态。该词由“荒”(荒废、懈怠)和“饱”(满足、饱食)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因荒废而饱食”,引申为不劳而获。
“荒饱”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政治、社会伦理或文学赏析时仍有参考价值。其核心在于强调责任与付出的对等性,具有警示意义。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语义演变,可查阅《商君书》或《表异录》原文。
坳堂背义负信边愁毙伤不经世故产子钞旁钱琛琲弛缓抽水站垂直平分线大发雷霆吊尔郎当嫡孽东风寒短怀放夜繁芿風疙瘩风云会奉诏公牙狗国官身故城横佚火冒三尺胡桃油金字牙符济运隶释没漂盟弟密栉摸头囔囔突突宁位逆行倒施缥清披披破鼎齐格楞峥寝苫枕戈取鉴濡弱圣胤十日衰斁双元音瞬华送关拓印铜头铁臂徒奏玩爱无聊赖汙僞下节相合日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