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丹徒布衣的意思、丹徒布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丹徒布衣的解释

(1).借指平民。 晋 诸葛长民 ,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 青 扬 二州诸军事,领 青州 刺史,又领 晋陵 太守,镇 丹徒 。 长民 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 刘裕 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 丹徒 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 刘裕 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 南朝 宋 刘穆之 。 穆之 东莞 莒 (今 山东莒县 )人,世居 京口 ( 丹徒 ),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飢,何忽须此?”及 穆之 为 丹阳 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后以指贫困未遇之士。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 丹徒 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檳榔。” 宋 黄庭坚 《次韵胡彦明同年》:“谁料 丹徒 布衣侣,今朝忽有酒如川。” 宋 陆游 《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诗:“ 丹徒 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丹徒布衣"是一个具有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字面拆分与历史背景结合理解:

一、字面释义

二、典故来源与核心含义 "丹徒布衣"作为一个固定称谓,特指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名臣诸葛恢(字道明)。其典故主要源于:

  1. 出身背景:诸葛恢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属名门诸葛氏。但东汉末年战乱,家族南迁避祸。诸葛恢早年寓居江东,具体在丹徒一带,因其时尚未出仕,故自称或被称"丹徒布衣",强调其当时身处丹徒且为平民身份的状态。
  2. 才学与成就:诸葛恢才华出众,与荀闿、蔡谟并称"中兴三明",时人语曰:"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意指蔡谟儒雅、荀闿和诸葛恢清正)。他后来官至尚书令、侍中、金紫光禄大夫,位高权重,是东晋初年的重要辅政大臣。
  3. 象征意义:因此,"丹徒布衣"一词常用来指代诸葛恢本人,尤其强调其虽出身名门但一度流落为平民(布衣),最终凭借自身才能显达的经历。它蕴含着出身寒微(或暂时落魄)却胸怀大志、终成大器的意味,带有褒扬色彩。

三、引申与象征 该词在后世的使用中,常超越对诸葛恢个人的指代,被赋予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权威参考来源:

  1.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 《晋书》:记载诸葛恢生平事迹的主要正史来源。例如《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有诸葛恢传 。
  2.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所著笔记小说,其中《方正》、《识鉴》、《品藻》等篇多次记载诸葛恢的言行轶事,是了解其人物形象的重要补充 。
  3. 《汉语大词典》:对"布衣"一词有详尽释义,包含其引申为平民、未仕文人的含义 。
  4. 地方史志(如《丹徒县志》):记载丹徒历史沿革及与诸葛恢相关的历史地理信息(需查阅相关地方志数据库或图书馆馆藏)。

网络扩展解释

“丹徒布衣”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指贫困未遇的士人或识破官场险恶后渴望回归平民身份的人,包含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二、典故溯源

  1. 诸葛长民之叹
    晋代武将诸葛长民官至青州刺史,镇守丹徒,但因残虐百姓被刘裕忌惮。他临死前感叹:“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晋书·诸葛长民传》)
    ——此典故凸显对权势富贵的反思,表达身居高位者难返平凡的无奈。

  2. 刘穆之的逆袭
    南朝刘穆之早年贫困,曾因向妻家乞食遭讥讽。发迹后任丹阳尹,以金盘盛槟榔回敬妻兄弟,暗喻“昔日贫士今非昔比”(《南史·刘穆之传》)。
    ——此例侧重“未遇时的寒微”,成为士人励志的象征。


三、文学化用

宋代陆游在《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中写道:“丹徒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借该词赞颂有才略的平民志士。


四、语义演变

原始含义 引申含义
字面指丹徒平民 ①未发迹的寒门士人
②看透官场欲归隐者

五、使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

八级工边郡弊秽搏斗颤动吵螺蛳插田齿宿侈衣美食大烹德政碑递人断顿度词恶迹昭着饭店藩司風痹浮习赶得及勾核贯扫贵厚故失洪雅徽音将军肚建戌解摘拘方块片练裙子黎朦子离书滤纸拍抚溥澍奇景期末考试清超清戒清意擒拏筌罤砂汞慎比沈熟沈涎十二时盘帅座漱芳亭暑衣素地违犯危惴卧牛城无患木无名异衔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