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丹徒布衣的意思、丹徒布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丹徒布衣的解释

(1).借指平民。 晋 诸葛长民 ,有武功,历官显要。曾督 青 扬 二州诸军事,领 青州 刺史,又领 晋陵 太守,镇 丹徒 。 长民 骄纵贪侈,不恤政事,所在残虐,为百姓所苦。常惧 刘裕 绳之以法,乃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 丹徒 布衣,岂可得也!”后果为 刘裕 所杀。见《晋书·诸葛长民传》。

(2).指 南朝 宋 刘穆之 。 穆之 东莞 莒 (今 山东莒县 )人,世居 京口 ( 丹徒 ),少时家贫,常就岳家乞食。一日食饱求槟榔,其妻兄弟戏之曰:“檳榔消食,君乃常飢,何忽须此?”及 穆之 为 丹阳 尹,召妻兄弟饮,至醉饱,令厨人以金盘盛槟榔一斛进之。见《南史·刘穆之传》。后以指贫困未遇之士。 唐 李白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 丹徒 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檳榔。” 宋 黄庭坚 《次韵胡彦明同年》:“谁料 丹徒 布衣侣,今朝忽有酒如川。” 宋 陆游 《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诗:“ 丹徒 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丹徒布衣”是一个历史典故类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指贫困未遇的士人或识破官场险恶后渴望回归平民身份的人,包含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二、典故溯源

  1. 诸葛长民之叹
    晋代武将诸葛长民官至青州刺史,镇守丹徒,但因残虐百姓被刘裕忌惮。他临死前感叹:“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机危。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晋书·诸葛长民传》)
    ——此典故凸显对权势富贵的反思,表达身居高位者难返平凡的无奈。

  2. 刘穆之的逆袭
    南朝刘穆之早年贫困,曾因向妻家乞食遭讥讽。发迹后任丹阳尹,以金盘盛槟榔回敬妻兄弟,暗喻“昔日贫士今非昔比”(《南史·刘穆之传》)。
    ——此例侧重“未遇时的寒微”,成为士人励志的象征。


三、文学化用

宋代陆游在《夜从父老饮酒村店作》中写道:“丹徒布衣有筹略,渔阳突骑莫枝梧”,借该词赞颂有才略的平民志士。


四、语义演变

原始含义 引申含义
字面指丹徒平民 ①未发迹的寒门士人
②看透官场欲归隐者

五、使用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丹徒布衣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丹徒地区的普通民众。以下是对该词的拆分、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的简要解释: 拆分部首和笔画: - "丹"字由一横一撇一竖构成,属于"丨又一丨"的结构,总共有三画; - "徒"字由从尸旁的一个横折一半的"彳"部和从彳中的一竖构成,总共有五画; - "布"字由从巾上的三点以及右边的"巾"字构成,总共有五画; - "衣"字由衣上的"衣"字和下方的"予"字构成,总共有五画。 来源: "丹徒布衣"一词源自中国古代故事,据说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小说《与仲元谈破布衣文》中的地名。柳宗元以"丹徒布衣"形容自己的穷困,意思即为破旧的衣服,引申为贫苦的人。 繁体: 丹徒布衣的繁体字为「丹徒布衣」,没有改变字形结构,只表现在书写和字体上的区别,并没有改变意思。 古时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丹徒布衣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只是字形可能有细微差异。 例句: - 丹徒布衣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换来了成功。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丹徒布衣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 组词: - 丹徒:地名,指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一地; - 丹徒人:指丹徒地区的居民。 近义词: - 布衣:平民、庶民、穷人。 反义词: - 贵族:贵人、王公、贵族阶级。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