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列女的意思、列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列女的解释

犹烈女。谓重义轻生、有节操的女子。《战国策·韩策二》:“非独 政 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常以列女图画置於左右,以自监戒。” 李贤 注:“ 刘向 撰《列女传》八篇,图画其象。” 唐 李白 《东海有勇妇》诗:“志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 汉 朝人在宫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欢绘画或雕刻古来的帝王、 孔子 弟子、列士、列女、孝子之类的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列女"是汉语中的一个传统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典释义

  1. 字义构成

    • 列:指“众多”“排列”或“类别”,引申为“有操守、有德行的群体”。
    • 女:指女性。

      合称指德行出众、符合特定道德标准的女性群体,强调其典范性。

  2. 权威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543页):

    “列女”指有节操、有德行的女性,尤指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贞烈妇女。

  3. 历史语义演变

    • 先秦时期泛指“有才德的女性”(如《战国策》中“列女”与“烈士”并称)。
    • 汉代后受儒家伦理影响,渐侧重“贞节、孝义”等道德标签(如刘向《列女传》)。

二、文化内涵与权威参考

  1. 儒家伦理的载体

    传统语境中,“列女”常与“忠臣孝子”并列,体现古代社会对女性“贞、孝、节、烈”的规范要求(参考《礼记·内则》对女性行为的界定)。

  2. 文献中的经典诠释

    • 刘向《列女传》(中国第一部女性传记):

      收录104名女性事迹,分“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类,奠定“列女”的典范标准 。

    • 《后汉书·列女传》:

      正式将“列女”纳入正史,强调“正身洁行”“避嫌安分”等品德(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

  3. 现代语义的批判性解读

    当代学者指出,“列女”概念在近代被窄化为“贞节烈女”,实为父权制对女性主体性的压抑(参考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三、学术引用建议


“列女”一词承载了中国传统性别伦理的双重性:既是对女性德行的表彰,亦是对其社会角色的规训。其释义需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辩证理解,避免脱离时代的道德评判。

网络扩展解释

“列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列女”原指被载入史册或典籍的各类杰出女性,涵盖才德、节义、功绩等方面。例如《列女传》(刘向著)中记载了周代至汉代百余名女性的故事,包括贤母、才女、贞妇等不同类型。

二、与“烈女”的区别

  1. 词义差异

    • 列女:“列”意为罗列、列举,指被记录的女性群体,不局限于贞节范畴(如《后汉书》中“列女图画”用于自省)。
    • 烈女:“烈”强调刚烈、殉节,特指为贞洁或道义牺牲生命的女性(如投井、殉夫等行为)。
  2. 历史演变
    早期“列女”含义较广,但宋明以后受礼教影响,“列女”逐渐与“烈女”混用,侧重表彰守节、殉节的女性。

三、文献中的用例

四、现代理解

当代语境下,“列女”一词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女性史、伦理观念时,需注意其原始含义与后世泛化为“烈女”的区别。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人物或典籍案例,可参考《列女传》及《后汉书》等原文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鳝暴陵伯俞草莽长汉荎藸存处错涂典度垫昏颠旭地保地室钝学累功腐灭广秀豪势涣若冰释假乐煎茶将军箭蹇蹷讥关金糕浄瓶金炬儁朗开单开发银行穅秕老相公凉吹厉饬梨肉李膺门鹿寨嫚駡蛮腰牛胾毬鱼憩休缺月乳酒沈鸿沈致蛇神耍笔杆子刷充鼠目寸光四境螳蜋陶灶腾虬体液同袍顽把戏僞作五方幢侠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