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融会贯通。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下》:“殆于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準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
"融液贯通"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事物融合交汇、通达无碍的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分析和权威引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本义解析
整体释义:指不同元素深度融合后形成流畅统一的整体,常用于描述知识体系、学术思想或技艺的完美融合。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将"融液"释为"融化成液","贯通"释为"连接无滞",合称后强调"融合通达"之意。
引申用法
例:"他对中西哲学融液贯通,著述立论鞭辟入里。"
来源:王力《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华书局,2015)指出该词多用于评价学识的深度整合能力。
来源: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提出文化"融液贯通"是文明发展的理想状态。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
"治学须得融液贯通,方不至执一隅而失大体。"
来源: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此句强调学术研究需打破学科壁垒。
查看原文片段(国学网古籍库)
现代语言学应用
吕叔湘在《文言虚字》中分析虚词用法时指出:
"虚词训释须与句式融液贯通,孤立释义易生谬误。"
来源:吕叔湘《文言虚字》(开明书店,1944),体现语言研究中整体性思维的重要性。
与"融会贯通"的异同:
二者均强调"融合通达",但"融液"更突出液态交融的渗透性(如"水乳交融"),而"融会"侧重抽象层面的汇合(如思想碰撞)。
来源:《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对两词的语义差异有专门辨析。
反义对比:
"胶柱鼓瑟"(拘泥不变)、"扞格不入"(相互抵触)可作反义参照,凸显"融液贯通"的动态调和特质。
物理学视角
借喻不同物质在液态下分子自由扩散、均匀混合的过程,引申为打破界限的深度整合。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融液"条注:"物质由固态转为液态的相变过程。"
哲学阐释
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以"融液贯通"描述宋明理学中"心性论"与"宇宙论"的统合:
"朱子之理气论,终须在践履中融液贯通,方见其圆教规模。"
来源:牟宗三《心体与性体》(正中书局,1968)第三册第四章。
结论:"融液贯通"作为汉语高阶成语,既承载传统学术对知识整合的追求,亦映射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融合智慧。其权威性植根于经典文献的历时性使用,并在现代语境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融液贯通”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róng yè guàn tōng,其含义与“融会贯通”相近,指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或道理融合后透彻理解。
构成解析
由“融液”和“贯通”组合而成。
核心意义
强调对多元知识的灵活整合能力,要求在学习中不仅吸收表面内容,还需深入本质,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清代秦笃辉的《平书·文艺下》,原文提到需通过“融液贯通”圣贤义理,再结合经典著作形成完整的学问体系。
现代多作谓语、定语或宾语,用于描述学习、研究或思想层面的深度整合。
例句参考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历史用例或扩展资料,可参考清代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如、4、7)。
暗麝报任少卿书包头市饱飨老拳标界比画残弊策筮怅怅不乐怅触宸路赤钞持戈试马橱簏等歇递舟断辞頟頟浮滠高见远识耕读购请狗虱过期好合骅駬黄矢架海金梁江盗降尊胶轮交罗即拜介山之志孑遗生物紧追不舍旧居镌斥栲掠軂軇旅邸命珪牡荆披文坡仙起倒欺忽蝤蛴颈膳部神出鬼入省印硕宿肆姐特赐提点頽败往载苇籥宪部萧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