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 Yi]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儿子。他和弟弟叔齐,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后人称颂他们能忠于故国
(1).相传为 颛顼 之师。《山海经·海内经》:“ 伯夷父 生 西岳 , 西岳 生 先龙 , 先龙 是始生 氐羌 , 氐羌乞 姓。” 郭璞 注:“ 伯夷父 , 顓頊 师,今 氐羌 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 帝顓頊 师 伯夷父 。” 陈奇猷 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 柏夷亮父 ’, 班固 自注云:‘ 顓頊 师’。案,柏、伯通。 伯夷 其氏…… 亮 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汉书》。
(2). 舜 的臣子, 齐太公 的祖先。《书·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僉曰:‘ 伯夷 。’” 孔 传:“ 伯夷 ,臣名, 姜 姓。”《墨子·尚贤中》:“ 伯夷 降典,哲6*民维刑。”《文选·张衡<东京赋>》:“ 伯夷 起而相仪, 后夔 坐而为工。” 薛综 注:“ 伯夷 , 唐 虞 时明礼仪之官也。”参阅《史记·五帝本纪》。
(3). 商 末 孤竹君 长子。《孟子·公孙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 也。” 明 徐元 《八义记·公孙赴义》:“我死埋我在 伯夷 首阳山 根底,万古留传作话儿。”详“ 伯夷叔齐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伯夷汉语 快速查询。
伯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其名字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典籍的详细解释:
伯夷(Bó Yí)
伯夷、叔齐因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拒绝归顺周朝,采薇而食,最终饿死首阳山。此典故成为忠贞气节的代名词(《史记·伯夷列传》)。
孔子赞其“求仁而得仁”(《论语·述而》),孟子将其列为“圣之清者”,强调其道德纯粹性(《孟子·万章下》)。
《汉语大词典》
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与弟叔齐互让君位,逃亡至周。反对周武王伐纣,商亡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后用以称颂有气节的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卷。
《辞源》
伯夷:商末贤人,孤竹君之子。与叔齐以义让国,不食周粟而死。后世作为高尚守节的典型。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古代汉语词典》
伯夷:商末士人,以气节著称。其事迹被赋予“忠贞”“清廉”的文化符号意义。
来源:中华书局,2003年版。
历代文人常以“首阳采薇”喻指坚守气节(如陶渊明《饮酒·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夷齐让国”“不食周粟”均源于其事迹,收录于《中华成语大辞典》。
司马迁专篇记载其生平,强调其“特立独行”的精神价值。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孟子将伯夷列为“圣之清者”,奠定其儒家道德典范地位。
来源:中华书局《孟子译注》。
结论:伯夷在汉语中已超越人名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气节”“清廉”的核心符号,其典故与精神被历代典籍反复诠释,深刻影响传统伦理价值观。
伯夷是中国古代历史与神话中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记载分层次理解:
一、历史人物身份 伯夷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商末孤竹国君长子。他与弟弟叔齐因互让君位离开故国,后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耻食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境内)。这一典故被孔子称为"求仁得仁"(《论语·述而》),成为儒家忠贞气节的象征。
二、神话传说身份
三、其他文献记载 在《舜典》中,伯夷被描述为舜帝时期掌管礼仪的重臣,后成为姜姓齐国的先祖。
名字含义解析 • "伯"为排行称谓,指嫡长子或尊长 • "夷"本义为平坦,引申为平和、治理之意
需注意:不同文献中的"伯夷"可能指向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学界对部分记载存在争议。建议参考《史记·伯夷列传》等权威史料获取更系统记载。
跋队斩宝邻禀谢不树仓龙操执筹建传杯换盏传衍村性大理院调赋东垆斗龙舟迩陜梵刹方腊起义釜钺榦宇鲠毅工业建筑鼓旗相当红杏出墙黄钱铧锹花椰菜矫饰金姑声眷好狼头纛老不晓事老妪滤器卖俏行奸扪撄面目可憎内疾平行线铺叙樵室骑驰穷悴跂坐取诸宫中融丘濡渍三垢讪詈升过噬啮溲恶肃雝铜人退仕土均拖尾巴枉顾无所不晓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