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仪礼·聘礼》:“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左传·哀公十五年》:“﹝ 吴子 ﹞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寡君敢辞上介。’”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 胄 ( 裴胄 )使事,为上介。”《宋史·赵赞传》:“判官 李恕 者,本 延寿 ( 赞 之父)宾佐,深所委赖,至家事亦参之。及 赞 出镇,从为上介。”
上介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专有名词,特指诸侯朝聘时,由卿担任的最高级别副使。其核心含义与职能如下:
定义与身份
“上介”指在诸侯国之间正式外交聘问(如朝见天子或诸侯互访)时,随从正使(通常称为“宾”或“上卿”)出行的副使之首。其身份通常由大夫级别的官员担任,地位仅次于正使,是使团中的第二负责人。《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上介”是“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领袖”。
职责与地位
上介的主要职责是辅佐正使完成外交使命,具体包括传达信息、协助行礼、管理使团其他成员(如中介、下介、众介)等。在礼仪活动中,上介的位置、行礼次序及所受礼遇均高于其他随行副使,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据《仪礼·聘礼》记载,整个聘问过程对正使、上介及其他介的职责、受礼规格有详细区分,上介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词源与制度背景
“介”本义为辅助、副手。“上介”之“上”表示等级最高,与“中介”、“下介”或“众介”形成层级。这一称谓及制度反映了先秦时期严密的宗法礼制与邦交规范,是周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中虽无直接“上介”官职,但其记载的“大行人”、“小行人”等职掌邦交礼仪,与使团制度密切相关。
现代使用与演变
“上介”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职官称谓,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仅见于研究古代礼制、职官制度或历史文献(如《仪礼》、《左传》)的语境中。它成为理解先秦政治制度与外交礼仪的重要术语。
参考来源:
“上介”是古代政治与外交体系中的特定职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上介”指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属于辅助主官的重要职位。该词最早见于《仪礼·聘礼》等先秦文献,如“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
现代语境中,“上介”一词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或文献解读时仍具参考价值。部分词典(如汉典)将其定义为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强调其行政辅助功能。
职能场景 | 具体角色 | 文献例证 |
---|---|---|
外交使团 | 副使,协助主使 | 《仪礼·聘礼》《左传》 |
军政系统 | 长吏助理,处理文书事务 |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
如需进一步了解“介”字的其他用法(如量词、介词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白犊拜堂偿冤朝起车裂诚愫尺景处逸赐冰词盟从风而服爨鼎蹴几菲材奋鳞符彩负衅干矢橛更更钩加官地官牒闺槖花攒绮簇绘饰昏冠谫谫屑屑骄心节止钜功军革郡厅君主政体榼藤口伐口角炎来日劳伤龙蛇阵露砌旄丘旄山民有剽薄热熟颜回肉阵鋭居三六三推六问哨厮胜异施谋用智尸饔渟滀铜吊通邑夏虫疑冰櫹橾小夏侯鰕须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