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仪礼·聘礼》:“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左传·哀公十五年》:“﹝ 吴子 ﹞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寡君敢辞上介。’” 唐 韩愈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 胄 ( 裴胄 )使事,为上介。”《宋史·赵赞传》:“判官 李恕 者,本 延寿 ( 赞 之父)宾佐,深所委赖,至家事亦参之。及 赞 出镇,从为上介。”
“上介”是古代政治与外交体系中的特定职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上介”指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属于辅助主官的重要职位。该词最早见于《仪礼·聘礼》等先秦文献,如“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
现代语境中,“上介”一词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或文献解读时仍具参考价值。部分词典(如汉典)将其定义为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强调其行政辅助功能。
职能场景 | 具体角色 | 文献例证 |
---|---|---|
外交使团 | 副使,协助主使 | 《仪礼·聘礼》《左传》 |
军政系统 | 长吏助理,处理文书事务 |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
如需进一步了解“介”字的其他用法(如量词、介词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上介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上(shàng)和介(jiè)。
上:上字是由“一”和“口”两个部首组成,字形上表示一个人站立在两个垂直的直线上,代表着高处或者位置的最高点。
介:介字是由“人”和“斤”两个部首组成,字形上表示一个人扛着一件物品,表示举起、承受或者负担。
《说文解字》曾解释上介原指手臂上举,引申为举起、担负。在古代,上介一词可指引导、带领。现代汉语中,上介通常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某个内容或者人,作为引子来引出后面的内容或者人物,起到导入的作用。
上介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上介」。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上介的古字形为「卄士」,其中的卄是一个形声字,表示下降的样子,士则表示人。
以下是上介在句子中的例句:
1. 我先上介,你们随后上来。(引导前文)
2. 上介一词源自古代的官方文件提纲。(引导出下文的内容)
一些由上介组成的词语有:上台、上山、上学等。
与上介相似的词语有:上引、上连等。
与上介相反的词语有:下介、下降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