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骄矜之心。《韩非子·解老》:“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南史·褚裕之传》:“今节候虽适,而云雾尚凝,故斯翬之禽,骄心未警。但得神驾游豫,羣情便可载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 弘治 之世,邪説兴,劝天下士无读 唐 以后书,骄心盛气,不復考 韩 欧 大家立言之旨。”
“骄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骄心指骄傲自满、骄矜自负的心态。常用来描述因地位、财富或成就而产生的傲慢心理,带有贬义色彩。
古籍中多强调骄心的负面后果:
“骄心”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强调因顺境产生的自负心态及其危害。其古典用例和哲学内涵(如福祸相依)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中修身自省的重要概念。
“骄心”指的是人内心深处的自豪和得意之情,也可以描述人过高的自我评价和狂妄的态度。
“骄心”的部首拆分为“骨”和“心”,其中“骨”表示骨骼,是事物的根基,而“心”表示心灵,代表内心感受。
“骄心”的总笔画数为13,其中“骨”的笔画数为9,而“心”的笔画数为4。
“骄心”一词形象地描述了人内心的自豪与傲慢。在古代,人们用骨骼为喻,表示事物的基础,而将心灵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象征,从而构成了“骄心”这一成语。
“骄心”在繁体中的写法为「驕心」。
在古代汉字中,骄心的写法为「驕」,骨部旁边有一个支字旁,表明骨子支撑着骄傲的内心;心部则与心相关的字形相似,代表自豪和得意。
1. 他因在比赛中独占鳌头而骄心满怀。
2. 不应该因为富有而骄心不已,要保持谦逊和平和的态度。
自骄、骄崇、骄横、骄悍、骄气。
傲气、自负、得意、自满。
谦逊、谦和、谦卑、谦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