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协调。《易·节》“苦节,不可贞” 唐 孔颖达 疏:“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礼记·乐记》“节奏合以成文” 唐 孔颖达 疏:“节止其乐,使声音和合,成其五声之文也。”
"节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节制、停止,常用于表示对行为、欲望或事物的约束与终止。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节制停止
指对某种行为或状态进行约束,使其停止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例:节止欲望,避免过度放纵。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卷,第123页。
约束与界限
强调设立界限,防止越轨或过度发展。
例:立法以节止社会不良风气。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698页。
“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文中“节止”概念隐含于对人性欲望的礼法约束中。
来源:中华书局《荀子集解》,1988年,第434页。
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如伦理学(节止私欲)、法学(节止违法行为)、环境保护(节止资源浪费)等领域。
商务印书馆,2012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中华书局,1988年。
“节止”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zhǐ,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节止”的核心意义是控制、协调,强调通过制度或自律来约束行为。例如,在《易经》和《礼记》的注释中,均提到“节止”与规范、调节相关,如“制事有节,其道乃亨”()。
如需更详细的古文例证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来源网页(如、等)。
艾餻标同伐异鼻胆参序朝生夕死沉潭出辞从风凑份子悴荒攧背地藏节东兔西乌恶韵方谨粉墨登场扶扶赶上干儛贺知章滑突虎牢混营子狐死兔泣皎日嘉藻解玺京秩极远橘露麇惊开敞口快心直枯荑懒洋洋连贯性留台緑玉杖梅溪盟契徘徊歧路皮具嗛齐清介有守青旷青秋穷绌奇文共赏人文荟萃荣冠神湛骨寒实心授衣月水研鼠母天兵天将天衢铜乐队晚达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