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伐的意思、口伐的详细解释
口伐的解释
用语言谴责,声讨。《新唐书·郑元璹传》:“ 太宗 赐书曰:‘知公口伐,可汗如约,遂使边火息燧,朕何惜金石赐於公哉!’”
词语分解
- 口的解释 口 ǒ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伐的解释 伐 á 砍:伐树。砍伐。 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伐。 自夸: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智。不矜不伐。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口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用言语进行谴责、声讨或抨击。它强调通过口头表达而非武力行动来表达强烈的反对、批评或控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释义与构成
- 字面拆解:
- 口: 指嘴巴、言语,代表口头表达的方式。
- 伐: 本义为砍伐、征讨,引申为攻击、声讨、谴责。
- 合义: 用言语(口)进行攻击、讨伐(伐)。即用激烈的言辞公开指责、批判某人或某事。
- 核心语义: 指通过口头或书面(广义的口头表达)的方式,对错误、罪行、不义之举或敌对者进行严厉的斥责、批判和声讨。它是一种舆论上的攻击和道德上的谴责。
二、用法与语境
- 对象: 常用于针对个人、团体、国家、政策、行为、思想观念等被认为错误、不道德、有害或敌对的对象。
- 场合: 多见于政治辩论、外交辞令、社会批评、道德谴责、舆论交锋等场景。
- 强度: 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攻击性,语气通常严厉、激烈。
- 形式: 可以是公开演讲、声明、檄文、评论文章、社论、辩论发言等。
- 目的: 旨在揭露问题、表达立场、争取舆论支持、施加道德压力、驳斥对方观点等。
三、与相关词的区别
- 与“笔伐”的关系: “口伐”常与“笔伐”连用或对应。“笔伐”指用文字进行批判和声讨(如写文章批判)。两者都强调非武力的舆论批判方式,区别在于表达媒介(口头 vs. 书面)。现代语境下,“口伐”有时也广义地包含通过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视频)进行的口头批判。
- 与“批评”的区别: “批评”含义更广,程度可轻可重,方式可温和可严厉。“口伐”特指程度激烈、带有攻击性和公开声讨性质的批评。
- 与“讨伐”的区别: “讨伐”主要指用武力进行征讨、攻打。“口伐”则明确排除武力,仅指言语上的攻击和谴责。
四、权威释义参考
-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口伐”指“用言语谴责、声讨”。这简洁地概括了其核心含义。商务印书馆
- 在《汉语大词典》 中,“口伐”的解释为“用语言讨伐。谓口头谴责”。该词典提供了更详尽的词源和用法示例。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 语言学学者王力在其著作《古代汉语》中分析“伐”字时指出,“伐”由具体的“砍伐”引申出抽象的“攻击、批评”义,“口伐”即此抽象义的典型应用。中华书局
- 现代汉语研究专家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相关条目中,强调了“口诛笔伐”这一固定搭配中“口伐”所体现的强烈谴责意味。商务印书馆
“口伐”是一个具有特定语义和语用色彩的汉语词汇,专指用激烈、公开的言语对错误或敌对者进行谴责和声讨的行为。它区别于温批评和武力的讨伐,是舆论斗争和道德评判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其权威释义在主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著作中均有明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口伐”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含义:指通过言语进行谴责或声讨,即以语言攻击对方。
- 结构解析:“口”指代语言表达,“伐”原意为攻打,组合后引申为用言辞抨击或批评他人。
来源与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郑元璹传》,唐太宗在赐书中提到“知公口伐,可汗如约”,意为通过郑元璹的言辞谴责,使敌方遵守约定,平息战火。
使用场景
- 个人层面:形容两人因矛盾互相指责,例如“他们经常在公共场合口伐对方”。
- 公共领域:多用于媒体、舆论对某事件的声讨,如“媒体间的口伐愈演愈烈”。
记忆技巧
可联想“口”为语言,“伐”为攻击,整体理解为“用言语攻打对方”。
补充说明
- 近义词:口诛笔伐(书面与口头结合谴责)。
- 反义词:赞颂、褒扬。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新唐书》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班姬辞辇被节播乱诚当诚心正意寸进导意搭坐雕雕牒桉讹夺二墨肥遁鸣高分细甘腊弓仗谷粟好酒贪杯合浦珠还红緑帖红旆皇穹鉴澈鸡唱机房仔赆助科结六儿论交马母厖鸿秘奇内养盘涉朴练漂然僻境频频迁徂愆时琼管器宇不凡柔白撒殿桑间之咏山枯疏逖随事制宜俗情套语体型桐花烟土肉王之涣危科惟利是求侮折香雪海祥炎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