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行的意思、镌行的详细解释
镌行的解释
刻板印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詰戎践墨》、《谈兵事》, 竹居王孙 为之鐫行,世尚有传者。”
词语分解
- 镌的解释 镌 (鎸) ā 雕刻,凿:镌刻。镌镂。 规劝:镌说(劝说)。镌谕(规劝晓谕)。 降级,削职:镌级。镌罚。镌汰(裁减冗官)。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 行的解释 行 í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 出外时用的:行装。行箧。行李。 流通,传递:行销。风行一时。 从事:进行。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
专业解析
"镌行"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书籍刊刻出版密切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字义分解
-
完整释义
镌行指通过雕版印刷技术制作书籍并公开发行,强调从刻版到流通的完整过程。属古代出版术语,多见于明清文献。
二、文献例证与用法
-
古籍用例
- 《清史稿·艺文志》载:"乾隆间诏纂《四库全书》,各省采进本多系民间镌行之书。"
(指地方进献的书籍多为民间刻印发行的版本)
-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某生积稿盈箱,倾囊镌行,期名垂后世。"
(描述自费刻印作品以求流传)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私人刻书(家刻)、书坊商业出版及官方刊印典籍的行为。如:
- "家塾镌行"(家族刻书)
- "书林镌行"(书商出版)
三、相关文化背景
- 技术关联:与"雕版印刷术"直接相关,区别于手抄传播(如"抄本")或活字印刷("排印")。
- 社会意义:古代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推动文化普及。如宋代以降,民间镌行丛书渐盛,促进学术交流。
四、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被"刊行""出版"等替代,仅见于古籍研究、印刷史等领域。使用时需注意语境的历史性。
主要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镌行"词条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 汉典网:单字"镌""行"的形音义解析(www.zdic.net)
- 《中国古代印刷史》(罗树宝著):雕版印刷流程与术语(文物出版社)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清史稿》《聊斋志异》原文检索(ctext.org)
网络扩展解释
“镌行”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一、刻板印行(动词短语)
指雕刻印版并进行印刷的行为,多用于古籍或文献的刊刻。例如:
- 清代周亮工在《书影》中提到《诘戎践墨》《谈兵事》等书被“镌行”,即指刻板印刷流传。
- 该用法强调印刷工艺,常见于古籍整理或出版领域。
二、垂名青史(成语)
指将功绩、事迹铭刻于碑石或牌匾,比喻名留青史。例如:
- 用于形容历史人物的卓越贡献被永久记录。
- 此含义更偏向文学化表达,强调功绩的传世价值。
使用建议
- 古籍文献场景:优先采用“刻板印行”的解释,如涉及书籍刊刻。
- 人物评价场景:选择“垂名青史”的比喻义,突出功绩的永恒性。
- 读音注意:两种含义均读作juān xíng,但需结合上下文区分。
若需更精准的释义,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甲军鞭不及腹别管比事鄙訿惨嗟参两惨烈肠荒猖亡车鞅促急醋性大火大娘子调遣对外直接投资佛法僧改作高傲自大耕耒共事汗位好言见经识经极度景观惊婚灵奥铃铛心留成理想漏尽更阑落雁沉鱼緑螘马蹄表乃情欧阳询胖墩墩黔驴之计犬人壤翁日至睿明涩鍊杀鸡抹脖闪光世博会世境守邦台子腾马天庥天咫脱凡伪传想闻险巾西方圣人洗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