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置身于极其艰难危险的境地。 江地 《捻军史初探·论后期捻军战争》:“在 河南 做官好比上刀山, 清 吏人人视为畏途。”
“上刀山”一词包含字面意义和比喻义,具体解释如下:
定义与形式
“上刀山”又称“爬刀梯”,是中国苗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绝技。表演者赤脚攀登由锋利钢刀组成的梯子,刀刃朝上,脚底却丝毫无损。刀梯通常高约18米,由36把刀(特殊场合用72把)固定在木柱上,刀刃平放或交叉排列。
仪式流程
活动分为祭梯、立梯、爬梯、收梯四部分。表演前需焚香祭拜,众人合力竖立刀梯;表演者以敏捷动作上下攀爬,甚至展示凌空翻滚等高难度动作,最后展示无伤痕的手脚以示成功。
文化起源
传说源于古代将军张兴武为除暴安良,率兵以人梯攻城的典故,后人将36名士兵演变为36把钢刀,形成纪念性民俗活动。
比喻置身于极其艰难危险的境地,常见于文学表达。例如清代文献记载“在河南做官好比上刀山”,形容处境艰险。
注意事项:该表演危险性极高,需专业训练,普通人不建议模仿。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地方民俗志或权威文化记录。
《上刀山》是一个成语,拆分部首为「上」和「刀」,总共有7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淮南子·人间训》:“上山打虎,没完没了。” 即意味着上山杀虎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充满了困难和风险。
这个成语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上刀山」,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上刀山」这个成语的写法并没有特定的规定。汉字演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所以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以下是一个关于「上刀山」的例句: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上刀山的任务,证明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与「上刀山」意思相近的成语有「舍利求火」、「逆水行舟」等。而与其意思相反的成语包括「如鱼得水」、「得寸进尺」等。
以下是一些由「上刀山」组成的词语:
1. 上刀山下火海: 比喻处境险恶,遇到将要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情况。
2. 上刀山下油锅: 比喻两难境地,陷入进退两难的苦恼。
3. 上刀山求活: 比喻在危险或困难的情况下采取行动来寻求生机。
总结来说,「上刀山」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进行危险且困难重重的任务。它的写法在古代并没有固定规定。与之意思相关的成语有「舍利求火」、「逆水行舟」,反义词包括「如鱼得水」、「得寸进尺」。有许多由「上刀山」组成的词语也衍生出来,比如「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油锅」和「上刀山求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