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的思想意趣或性情、才思。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时人道 阮思旷 骨气不及 右军 ,简秀不如 真长 ,韶润不如 仲祖 ,思致不如 渊源 ,而兼有诸人之美。”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 王僧孺 ﹞理尚栖约,思致恬敏。”《新唐书·刘祎之传》:“方是时,詔令丛繁, 禕之 思致华敏,裁可占授,少选可待也。”
(2).指文学作品的意趣或意境。 唐 皎然 《诗式·诗有二废》:“虽欲废巧尚直,而思致不得置;虽欲废词尚意,而典丽不得遗。”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一:“ 陶潜 、 谢朓 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劌目琱琢者所为也。”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画船纪艳》:“虽是小诗,颇有思致。”
“思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人的思想意趣、性情或才思,强调个体在思想层面的独特性和深度。例如,形容某人“思致恬敏”即指其思维敏捷且意趣高雅。
指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趣或意境,常用于评价创作中的构思与表达。例如唐代皎然在《诗式》中提到“思致不得置”,强调诗文构思的独特性。
“思致”既可描述人的内在才思(如“敏有思致”),也可指作品的艺术构思(如“平淡有思致”),强调思想与表达的统一性。
《思致》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的意思是指思考和追求目标时所展现出的专注、努力和坚定的态度。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深思熟虑和对自身的要求和追求。
《思致》由两个部首组成:思(心部)和致(至部),并且总共包含11个笔画。
《思致》是源自于古代汉字的书写和表达方式。在繁体字中,思的写法为「思」,致的写法为「致」。
在古代,思致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思」的写法为「田心」,表示农民在田地中思考;「致」的写法为「至」,表示追求到达目标的决心。
他以认真的思致对待每一个任务。
这个项目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思致,并努力去实现最好的效果。
组词:思考、致力、追求、努力、专注。
近义词:用心、专心、刻苦、勤奋。
反义词:漫不经心、敷衍了事、不思进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