悱悱的意思、悱悱的详细解释
悱悱的解释
抑郁于心而未能表达貌。《论语·述而》“不悱不发” 何晏 集解引 汉 郑玄 曰:“ 孔子 与人言,必待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説之。” 唐 颜真卿 《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日月滋深,室宇将坏,而文人嘉客,不得极情于兹,愤愤悱悱者久矣。”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惟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疎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
词语分解
- 悱的解释 悱 ě 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悱愤(忧思蓄积)。悱恻。不悱不发。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悱的解释 悱 ě 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悱愤(忧思蓄积)。悱恻。不悱不发。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悱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词源与基本释义
- 出自《论语·述而》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原指内心有所体悟却无法恰当地表达出来的状态。汉代郑玄注解为“口悱悱”,即“想说却说不出的样子”。
2.具体含义
- 本义:形容人心中郁结、蓄积情感或思想,但难以用语言完整表达的状态。例如唐代颜真卿在《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中描述文人因环境限制而“愤愤悱悱”,即长期压抑未发之情。
- 延伸义:可关联到“悱恻”(情感深沉而难以言表)、“悱发”(需他人启发才能表达)等衍生词。
3.使用场景
-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学者、文人的思考困境或情感积郁,如宋代曾巩在书信中自述“心常愤愤悱悱”,表达怀才不遇之感。
-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但在解析古典文本或文学创作时可能出现。
4.权威参考
- 汉典、查字典等工具书均将其解释为“抑郁于心而未能表达貌”。
- 《汉语大词典》等综合辞书收录该词,强调其与心理活动相关的特性。
“悱悱”是源自儒家经典的文言词汇,核心含义是“内心有思而口不能言”。如需深入理解,可参考《论语》原文及历代注释(如郑玄、朱熹等),或结合具体古文用例分析其语境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悱悱(fěi fěi)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内心感慨、伤感或忧郁的情绪。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心,右边是非。它的总笔画数为17。悱悱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以描绘人们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忧郁。
在繁体字中,悱悱的写法为悱悱(fěi fěi)。而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特定的形式,因为它是新出现的词汇,所以没有传统的写法。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望着窗外,眼神悱悱,仿佛有无尽的思绪在萦绕。
一些与悱悱相关的词汇包括哀伤、忧郁、闷闷不乐等。近义词可以是萧条、郁郁寡欢等。而与悱悱相反的词汇可能是欢乐、舒畅等。
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