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竖义的意思、竖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竖义的解释

立义;阐明义理。《南史·袁宪传》:“会 弘正 将升讲坐,弟子毕集,乃延 宪 入室,授以麈尾,令 宪 竖义。”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6*解四·慧远》:“但闻法集鐘声,不问旦夕,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清 申涵光 《与朱锡鬯书》:“近尝把玩 宋 儒语録,聊以检点身心,为晚年寡过之计,非敢标理学之名,聚徒竖义,如昔人角立门户为也。”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竖义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竖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具体体现,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竖义”读作shù yì,字面意为“立义”或“阐明义理”。其中“竖”指直立、树立,“义”则指道理、伦理或学说的核心思想。该词常用于学术、宗教等场景,表示对某一理论或教义的阐述与辨析。


二、历史背景与具体应用

  1. 佛教考试中的仪式化应用
    据《南史》及唐代《续高僧传》记载,“竖义”是古代佛教修学僧的一种口头考试形式。考生(竖义者)需回答提问者的问题,以此展示对佛学义理的理解。但到后期,这一形式逐渐仪式化,试题和答案往往提前公开,考生仅需背诵练习。

  2. 学术与伦理讨论
    在儒学领域,“竖义”被用于对经典理论的阐释。例如清代申涵光在书信中提到通过“竖义”检点身心,强调其实践意义而非标榜门户之见。


三、文献出处举例


四、总结

“竖义”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均指向“立义”或“阐明义理”的核心含义,既用于宗教考核,也见于学术探讨。其历史用法体现了古代知识传播与考核的特点。

网络扩展解释二

竖义

竖义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zhú)和义(yì),共6个笔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相对于现代简化字的写法,竖义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豎義。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竖义常常被写为直立的形状。这个形状可以类比为一个人直立站立的姿势,有稳定、坚定的意象。

例句:

- 他的思想高古典,充满了竖义的精神。

- 在困难面前,他展现出了坚持不懈的竖义精神。

组词:

- 竖立:指垂直或直立地放置或建立。

- 竖起:指将物体从水平位置变为垂直位置。

- 竖起来:指支撑、竖立某物使其垂直摆放。

- 竖线:指垂直于地面的线条或符号。

近义词:

- 垂直:指在同一平面内两个物体或物体某一部分之间的角度为90度。

- 直立:指人或物体整体以直线方式站立。

反义词:

- 倾斜:指物体或表面的某一部分不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而呈现斜向。

- 平卧:指身体或物体水平躺在地面上。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