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亦作“ 相得益彰 ”。 清 周亮工 《袁周合刻稿序》:“先生有得贤之誉,弟子获稽古之荣,发声扬烈,相得益彰。” 吴晗 《社会贤达考》:“从这一历史故实看,作官和作隐士并不冲突,而且相得益彰。”
“相得益章”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两者互相配合、补充,使彼此的长处更加凸显。例如,两种艺术形式或不同角色的协作,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汉代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后世也写作“相得益彰”,其中“章”通“彰”(显著),现代更常用后者。
用法与结构
近义词与示例
现代使用建议
因“章”与“彰”通用问题,当代书面语中推荐使用“相得益彰”以避免歧义。
该成语强调协作互补的重要性,适用于艺术、团队合作等场景,需注意现代用字的规范性。
《相得益章》是一句成语,形容两个互补的事物或两个人合作得到更好的结果。它来源于古代的一种文学修辞方法,其中“相得”指的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益”指的是增加,提升,“章”表示篇章、文章。
这个成语的部首拆分是:“相”部首是目字旁,表示关系、相互,“得”部首是彳字旁,表示得到、获得,“益”部首是皿字旁,表示增加、改善,“章”部首是立刀旁,表示文章、篇章。
这个成语的繁体字是「相得益彰」,因简体字中减少了一个「彰」字,所以繁体字比简体字多了一个组分。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通常是象形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简化字。根据历史资料的记录,相得益章在古代的写法为「相得益協」,即没有「章」字,而是用協(xié)字,表示协助、合作。
以下是一个例句,用来解释《相得益章》的意思:
两位音乐家合作演出,一个擅长演奏钢琴,另一个擅长演奏小提琴,他们互相配合,音乐会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们的演奏相得益章。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得甚欢。
一些近义词有:相得益彰、得心应手、默契配合。
一些反义词有:相互抵触、水火不容、敌对立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