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以斛计量,故称。 宋 岳飞 《画守襄阳等郡札略》:“且以正兵六万为固守之计,就拨 江西 、 湖南 粮斛。”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河道》:“东北曰 五丈河 ,来自 济 鄆 ,般挽 京东路 粮斛入京城,自 新曹门 北入京。”
“粮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粮斛”字面指粮食,其中“斛”(hú)是古代容量单位(1斛约等于10斗,不同朝代有差异)。该词强调以“斛”为计量方式,多用于描述粮食的存储或运输。
在《查字典》的成语释义中,“粮斛”被引申为形容人才或学识的丰富性,如“学识粮斛”,但这种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现代汉语中,“粮斛”主要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特定文化语境,日常交流已较少使用。其核心仍围绕“粮食计量”展开,引申义则需谨慎考据。
“粮斛”是兼具实用与历史价值的词汇,既反映古代粮食管理方式,也在少数情况下扩展为对丰沛资源的比喻。如需深入探究,可参考宋代经济史相关研究。
《粮斛》是指衡量粮食数量的单位,意指装满的斛斗。它用来表示粮食的重量。
《粮斛》中的部首是“⺲”,即“米”字的变体。根据字形结构,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左边的部分是“糸”,右边的部分是“斗”。
笔画的数量是:左边的“糸”部分有3画,右边的“斗”部分有4画。所以总的笔画数量是7画。
《粮斛》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衡量器具,古代人们用斛斗来装载和衡量粮食,因此将装满的斗称为“粮斛”,用来表示粮食的数量。这个词后来演变成一个比喻,指代丰富的粮食和丰收的年景。
《粮斛》的繁体字为“糧斛”,保留了原始的意义和字形。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糧的写法是“黍+米”,斛的写法是“斗+曷”。这种写法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意义保持一致。
1. 他的粮斛装得满满的,足够过一年的。
2. 这个地区的粮斛丰富,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粮食、粮仓、粮食安全、斛斗、斛斗手、斛斗儿
粮食、谷物
饥荒、粮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