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陵墓前的石建筑,通常左右各一。《新五代史·杂传·张全义》:“ 全义 以谓 梁 虽仇敌,今已屠灭其家,足以报怨,剖棺之戮,非王者以大度示天下也。 庄宗 以为然,铲去墓闕而已。” 清 恽敬 《黄太孺人墓表》:“然古列女之贤者,天下皆绘画之,鐫於庙垣,刻於墓闕,凡以风示后世而已。”
墓阙是古代陵墓前的标志性石建筑,具有以下特点:
基本定义与结构
墓阙通常成对建于陵墓神道两侧,形似对称的塔楼状石质建筑,最初源于建筑群入口的木构标志物。其结构多仿照木建筑,包含台基、浮雕柱枋、斗拱及屋顶等元素,体现对宫室门阙的模拟。
功能演变
早期仅作为陵墓入口的标识,后逐渐承载祭祀、彰显墓主身份等功能。例如,帝王墓阙象征等级,如汉代宫殿门阙用于瞭望守卫,墓阙则延续了这种权威象征。
历史记载与文化意义
文献如《新五代史》提及后唐庄宗铲除墓阙的史实,清代恽敬的《黄太孺人墓表》则记载墓阙镌刻文字以传世。著名实例如杭州岳飞墓阙刻有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凸显其道德教化作用。
词源与名称由来
“阙”本义为宫门两侧的瞭望楼,因建筑中间留缺口作通道,故称“阙”(与“缺”通),墓阙亦沿袭此形制特点。
总结来看,墓阙兼具建筑艺术、等级制度与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墓阙》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墓碑和门槛。它通常用来指代古代祭祀、葬礼时供奉祖先或英雄的墓碑。
《墓阙》的部首是“阜”和“门”,拆解后的笔画数分别为10画和6画。
《墓阙》的字形源于古代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和礼仪,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扮演重要角色。
《墓阙》的繁体字形为「墓闕」。
在古代汉字书写规范中,字形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墓阙》常以「墓廢」字形代替,其中的部首以「土」表示。
以下是使用《墓阙》的一些例句:
与《墓阙》相关的一些组词有:
与《墓阙》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与《墓阙》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以是:
案几班散布侯不是事参附抻面赤杨丛凑促迫涤烦子二京发布法曹奉公正己奋勇争先复会高响乖角官声诡陋海兽将作大匠节度急煎煎积劳金瓯蠲销列子柳体路塍螺蛳旋麋胶命定闽中十子缪缪默感暮律虐饕浓抹披麻带索犬牙差互驱车神聊摄威师婆狮子补爽慧霜木松麈唐临晋帖头牛团校退黜往诰亡家犬韡爗五庙相对湿度侠气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