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w]∶除草,刈除
(2) [delete]∶删除
芟除芜杂
(1).除草;刈除。 唐 韦应物 《新理西斋》诗:“草木无行次,闲暇一芟除。” 宋 欧阳修 《再论按察官吏状》:“蒿莱芜秽之地,必先力加垦闢芟除,待其成田,然后以时耘耨。”《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偶见关房前草深数尺,久不芟除,乃唤小沙弥将锄去草。” 清 张锡祚 《编篱》诗:“枯朽既芟除,柯条尽青葱。”
(2).斩伐;消灭。《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赖先王芟除寇贼,扶育孤弱,遂令华夏復有纲纪。” 明 张居正 《与殷石汀经略广贼》:“今当申严将令,调益生兵,大事芟除,见贼即杀,勿復问其向背。”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托辣斯立,则谓之竞争悉已芟除。”
(3).删削。
“芟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ān chú,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除草、刈除
本义指用工具割草或清除杂草,常见于农事或环境整理场景。例如:
唐·韦应物《新理西斋》诗:“草木无行次,闲暇一芟除。”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如蔓草不可芟除,可奈何?”
删除、删削
引申为对文字或内容进行精简、去除冗余部分。例如:
《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关房前草深数尺,久不芟除。”
现代用法如“文辞繁冗,芟除未尽”()。
《再论按察官吏状》:“必先力加垦闢芟除,待其成田。”()
现代可形容“芟除社会弊端”等()。
“芟除”从具体除草行为到抽象意义的清除,体现了汉语词义的丰富性。日常使用中需结合语境,例如:
如需更详细古籍例句,可参考《东周列国志》或唐代诗文()。
《芟除》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消除、清除、肃清。它通常用来描述消除某种不良现象或事物,使之完全消失或清除。
《芟除》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艹”和“十”。其中,“艹”是草的意思,“十”代表十字形状。由于芟除的结构相对简单,它只有8个笔画。
《芟除》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在这本古代字书中,将芟除解释为“去除草木”。从字面上看,《芟除》由“草”的部首和“十”的形状构成,表示了割掉草的意思。
繁体字“芟除”与简体字一样,由“草”和“十”构成。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来看,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是对于《芟除》这个词,其基本的结构和意思并未发生变化,仍然由“草”和“十”构成。
1. 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努力芟除腐败现象。
2. 这个组织致力于芟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3.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芟除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
1. 芟除罪恶
2. 芟除病菌
3. 芟除不良思想
1. 消除
2. 清除
3. 根除
保留、保存、留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