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山崩水竭 ”。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国语·周语上》:“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之。”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 蜀郡 本 汉 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清 姚燮 《双鸩篇》:“郎饱妾共饱,郎飢妾共飢;一飢一饱与郎共,山崩川竭无更移。”
“山崩川竭”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指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被视为重大灾变或国家灭亡的征兆。现代多用于比喻形势极端危急,濒临崩溃。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国语》《东周列国志》等文献原文。
《山崩川竭》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山崩断裂、川流干涸,形容灾难性的变故或极度困顿。
《山崩川竭》的部首拆分为:山(山部)、川(巛部)、竹(竹部)。整个成语共有12个笔画。
《山崩川竭》来源于《诗经·小雅·荡》中的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行忧兮目如雨;山野尽兮水逝,劳心忍兮心如织。”这提到了山崩(山有木兮木有枝)和川竭(山野尽兮水逝)的情景,后来人们引用这句诗来描述灾难性的变故和人力物力的枯竭。
《山崩川竭》的繁体字为「山崩川竭」。
古时候《山崩川竭》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如《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山崩川竭」、《说文解字》中的写法为「山颮川竭」,这些写法在字形上略有差异。
他的财产损失殆尽,可以说是《山崩川竭》。
山灾、崩溃、川流、竭尽。
穷途末路、破产一空、万劫不复。
如鱼得水、一帆风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