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大畏。最可畏惧的事。指祸乱。《老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朱谦之 校释引 罗振玉 曰:“ 敦煌 庚本作‘大畏至矣’。”
(2).大的权威;大的威势。《战国策·齐策六》:“且吾闻,傚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贼虽战胜,而素慑大威,客主不相知,夜遂引去。”
"大威"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威严显赫之态 在传统语境中,"大威"形容极具震慑力的威严状态,多用于描述上位者的仪态或自然界的磅礴气势。例如《汉书·艺文志》中"王者大威"即指君主威严,而清代诗词中"大威动天地"则喻指雷霆之威。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明确收录为"盛大的威仪"。
二、佛教术语引申 佛教典籍中,"大威"特指破除无明烦恼的智慧威能,常与"大德"连用构成"大威德",如《大正新修大藏经》所述"大威德者,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密宗体系中的大威德金刚(Yamantaka)即为此概念的具象化表现,象征调伏邪魔的殊胜力量。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典文献研究与宗教哲学领域。以上释义综合参考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中华书局《佛教文化辞典》。
以下是“大威”一词的详细解释,综合多部词典及古籍文献整理:
最可畏惧的祸乱
源自《老子》:“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此处指当百姓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慑时,更大的祸乱就会来临。
强大的权威或威势
多用于描述国家、军队或领袖的震慑力,如《战国策·齐策六》中“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强调权威的重要性。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汉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暗转百虫仓暴虐无道畚斸别自笔墨之林秉哲裨王柴汝官哥丞弼出尖楮墨窜句黛娥大难不死丹毂单栖点射迭日东海逝波贰官浮光掠影诡姓魂飞魄荡昏邪胡涂蛋交酢浇危接见课息廊飡裂叶风零烟鸾诏梦思面色如土米老鼠闹吖吖挠败胚珠娉纳破柴都穷饿绮园三寸不烂之舌沈汩沈毅十二相属石燕疏班素壁绥爰田地跳鬼委和乌鹊桥象帝嚣阗逍逍停停歇后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