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6*恶而谄谀。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邪諛必照,狷直皆容。” 唐 黄滔 《御试曲直不相入赋》:“顾惟忠讜之受性,岂与邪諛而同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孙宣公谏封禅寺》:“一时邪諛之臣,唱为瑞应祺祥,以罔明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邪谀汉语 快速查询。
"邪谀"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注:此词释义综合参考了古代文献用例及现代字典解释()。如需具体文献原文,可查阅《全唐文》《容斋随笔》等古籍。
邪谀(xié yú)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为两个部分:邪和谀。邪的部首是阝(阜),谀的部首是讠(讠)。整个字符共有16个笔画。
邪谀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意指言辞邪僻、谄媚奉承。
在繁体字中,邪谀的字形为「邪諛」。
古代对邪谀的写法有些许变化,例如在《庄子》原文中,「邪谀」在古汉字中写作「邪蔚」。
1. 他是个说些邪谀之辞的人,善于花言巧语来讨好他人。
2. 不懂真正道理的人,容易被邪谀的言辞所蛊惑。
1. 邪道:指歪曲的、违背正道的行为或思想。
2. 谀词:指奉承拍马的言辞。
3. 邪恶:指罪恶的、不正当的行为或思想。
近义词:阿谀、奉承
反义词:真诚、直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