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放纵的蛟龙。 唐 孟郊 《寄陕府邓给事》诗:“病书凭昼目,驛信寄宵鞭,疾诉将何諭,肆鳞今倒悬。”
“肆鳞”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及用法如下:
拼音:sì lín
含义:指放纵的蛟龙,常用于比喻不受约束的事物或状态。
词源:由“肆”(放纵、任意)和“鳞”(龙鳞,代指龙)组合而成,强调蛟龙脱离控制的意象。
唐代诗词引用
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孟郊的《寄陕府邓给事》:“疾诉将何諭,肆鳞今倒悬。” 此处以“肆鳞”形容蛟龙被困倒悬,暗喻境遇的困顿。
现代用法
可引申为描述事物失去约束的状态,例如:“改革如肆鳞破浪,需警惕失控风险。”(此句为仿写,非原文)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诗词注解。
《肆鳞》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鳞片很多或者非常密集。通常用来形容鱼类、爬行动物等身上的鳞片特别多或者密集。
《肆鳞》的拆分部首是肉,它共有14个笔画。
《肆鳞》这个词的来源并不清楚。在古代的文字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无法确定它的具体来源。
《肆鳞》这个词的繁体字是「肆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时会有些变化。关于《肆鳞》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我暂时无法找到相关资料。
1. 池塘里的金鱼肆鳞,真是美丽动人。
2. 这只蛇的身上覆盖着肆鳞,看起来非常威武。
1. 肆意:任意妄为。
2. 鳞片:指鱼类、爬行动物等身上的片状硬皮。
1. 密集:指物体之间间隔狭窄、紧凑。
2. 鳞次栉比:形容事物有层次、有次序。
3. 鳞次珠联:指一件事物紧密间隔,像珠子串成的一样。
1. 稀疏:指物体之间间隔较大、稀薄。
2. 裸露:指物体表面没有被任何覆盖物所遮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