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采香径的意思、采香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采香径的解释

古迹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南 灵岩山 前。 唐 刘禹锡 《馆娃宫》诗:“唯餘 采香径 ,一带绕山斜。”亦作“ 采香逕 ”、“ 采香涇 ”。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一》:“ 采香逕 ,在 香山 之傍小溪也。 吴王 种香於 香山 ,使美人泛舟於溪以采香。今自 灵巖山 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 箭涇 。” 宋 姜夔 《庆宫春》词:“ 采香涇 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 清 顾文彬 《哭三子承》诗之二二:“ 胥 乡遥指 采香涇 ,一櫂蒓波渡 洞庭 。” 清 徐松 张大纯 《百城烟水·吴县》:“ 采香庵 ,以庵近 采香逕 ,又取‘撮羣经而为果,采百花以为浆’之意,额曰‘采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采香径"是源自中国古典文学与历史地理的专有名词,特指苏州灵岩山南麓的一条古代小径。该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郡志》,据范成大《吴郡志·古迹》记载,此处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遣宫女采集香草之通道,故称"采香径"(来源:中华书局《吴郡志校注》)。清代《百城烟水》进一步考证其地理位置,载明其"自灵岩山望太湖,石路如矢"的独特地貌特征(来源:江苏古籍出版社《百城烟水校释》)。

在汉语构词法层面,"采香径"属于偏正式合成词:"采"为动词性语素,表采集动作;"香"为名词性限定成分,特指芳香植物;"径"为核心词,指代山间小道。这种"动+名+名"的三音节结构,符合古代汉语地名中"因事命名"的构词规律(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汇学》)。

该词常见于历代诗词创作,如南宋吴文英《八声甘州》中"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即化用此典。明代《姑苏志》更将其列入"吴中十景",强化了其文化意象的传播(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姑苏志点校本》)。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时,特别标注其"兼具历史典故与地理实体"的双重语义特征(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二版)。

网络扩展解释

“采香径”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古迹名称,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词义

“采香径”由“采”(采摘)、“香”(花草香气)、“径”(小路)三字组成,字面意为采摘芳香花草的小径。但该词更多指向具体的历史地理概念,而非单纯的自然场景描写。


二、历史渊源

  1. 地理位置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灵岩山前(一说在张家港市香山东南麓),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宫廷美人开辟的采香通道。

    • 苏州灵岩山版本:唐代刘禹锡《馆娃宫》诗提到“唯餘采香径,一带绕山斜”。
    • 张家港香山版本:清乾隆《江阴县志》记载其路径蜿蜒约3公里,沿途有青松、竹林等景观。
  2. 典故由来
    吴王夫差在香山种植香料,命美人通过此小径泛舟采香,因路径笔直如箭,民间俗称“箭泾”。


三、文化意象

  1. 诗词中的象征
    唐宋诗人常以“采香径”隐喻历史兴衰,如白居易《题灵岩寺》写“香径没、徒有荒丘”,柳永《双声子》叹“香径尘生乌自啼”,均借其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2. 自然与人文结合
    小径融合了人工开凿与自然景观,沿途有听松吟、香山寺等景点,成为文人雅士寻幽怀古之地。

四、现代意义

如今“采香径”既是历史遗迹,也是旅游景观。张家港香山段的采香径宽约1米,保留着松竹夹道、奇花异草的秀丽风光,成为游客体验吴地文化的重要路线。

提示:不同文献对具体位置记载略有差异,可结合实地考察进一步确认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隘陋保价邮件暴敛吡哩叭喇綢绵貙犴春罗慈厚辞家寸田尺宅打场等差数列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封印敷芬妇好墓构夏贵宫龟列后生仔怀内子会上饯席假税继缠解珥京白梨鯨呿锦念康居犒赉拉拉杂杂两眼一抹黑龙彩盲风晦雨毛耸面茶鸣鴂迷朱碧蓦驳能参牌纛蓬生麻中迫蹵剖符朴学牵盐气不愤清标情不自胜亲故热忽剌人给家足日月如流史鱼秉直説阔甜和屯危瞎灯灭火销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