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鴂的意思、鸣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鴂的解释

即鹈鴂。一名杜鹃。三月即鸣,至夏不止。常用以比喻春逝。《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宋 谢惠连 《连珠》:“盖闻春兰早芳,实忌鸣鴂,秋菊晚秀,无惮繁霜。” 明 夏完淳 《端午赋》:“泛崇兰而欲落,闻鸣鴂而不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鴂"是汉语典籍中记载的鸟名,即杜鹃科鸟类,古称"鴂"或"伯劳",现代多指四声杜鹃。该词最早见于《楚辞》,东汉王逸注《离骚》时解释为"春分之鸟,常以春分鸣也"。其释义可从三方面考据:

一、词源考释 《汉语大词典》释"鴂"为"鸟名,即子规,杜鹃"。《说文解字注》称:"鴂,伯劳也。从鸟夬声",段玉裁补充说明古代"鴂""鴃"二字通用,皆指仲春始鸣之候鸟。

二、古文献用例 《楚辞·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句,王逸注:"鹈鴂,一名买,常以春分鸣",指该鸟鸣叫预示春耕时节。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禽经》注:"嶲周,子规也,鸣必北向。江介曰子规,蜀右曰杜宇",说明其与"子规""杜宇"的称谓关联。

三、文化象征 《本草纲目·禽部》记载:"杜鹃出蜀中,春暮即鸣,夜啼达旦",李时珍引《字说》解释:"鸣必向北,有思归之状",故在诗词中常作为思乡意象。其"不如归去"的拟声啼叫,在《埤雅·释鸟》中已有详细记述。

注:文献依据主要参考《汉语大词典》(1993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楚辞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本草纲目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年版)等权威辞书及古籍整理本。

网络扩展解释

“鸣鴂”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释义

鸣鴂(拼音:míng jué)即“鹈鴂”,是杜鹃鸟的别称。这种鸟通常在农历三月开始鸣叫,持续到夏季,其叫声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逝去。

二、文学象征

  1. 时序更替的隐喻
    杜鹃鸣叫时正值春末夏初,因此古人常用“鸣鴂”暗示季节流转,如南朝谢惠连《连珠》中“春兰早芳,实忌鸣鴂”,以杜鹃声起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惋惜。

  2. 情感寄托
    明代夏完淳《端午赋》中“闻鸣鴂而不芳”,借杜鹃哀鸣烘托悲凉氛围,暗含对时局或人生的感慨。

三、延伸辨析

“鹈鴂”与“杜鹃”在古籍中常混用,但需注意不同文献中的具体语境。例如《离骚》中“恐鹈鴂之先鸣”亦取“春去夏来”之意,与“鸣鴂”象征一致。

如需更深入考据,可参考《艺文类聚》《广韵》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材子穿红着緑唇红齿白摧锄粹穆怠懈待业保险定趋断限多极世界梵殿凤跃感喟苟得鼓板皇轩狐胡江圻剪扑金贝迹相駃疾滥饮领结卖儿鬻女毛料密椟麋茸骈蔓披然潜淋潜蟠千妥万当千一虑乔主张戚好穹墉全天候三姜捎关打节省烦从简神卫室女手势语四分虽然锁阳堂吉诃德贪流天井窑偷金退闲屠剿顽朴无机陷冰丸岘首衔烟宵旰焦劳小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