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鴂的意思、鸣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鴂的解释

即鹈鴂。一名杜鹃。三月即鸣,至夏不止。常用以比喻春逝。《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宋 谢惠连 《连珠》:“盖闻春兰早芳,实忌鸣鴂,秋菊晚秀,无惮繁霜。” 明 夏完淳 《端午赋》:“泛崇兰而欲落,闻鸣鴂而不芳。”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鸣鴂”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一、基本释义

鸣鴂(拼音:míng jué)即“鹈鴂”,是杜鹃鸟的别称。这种鸟通常在农历三月开始鸣叫,持续到夏季,其叫声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逝去。

二、文学象征

  1. 时序更替的隐喻
    杜鹃鸣叫时正值春末夏初,因此古人常用“鸣鴂”暗示季节流转,如南朝谢惠连《连珠》中“春兰早芳,实忌鸣鴂”,以杜鹃声起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惋惜。

  2. 情感寄托
    明代夏完淳《端午赋》中“闻鸣鴂而不芳”,借杜鹃哀鸣烘托悲凉氛围,暗含对时局或人生的感慨。

三、延伸辨析

“鹈鴂”与“杜鹃”在古籍中常混用,但需注意不同文献中的具体语境。例如《离骚》中“恐鹈鴂之先鸣”亦取“春去夏来”之意,与“鸣鴂”象征一致。

如需更深入考据,可参考《艺文类聚》《广韵》等典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鸣鴂》一词的意思

《鸣鴂》是指黄鹂鸟(学名:Oriolus oriolus)的鸣叫声。黄鹂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其鸣声清脆悦耳,常常被用来形容春天的声音。

《鸣鴂》的部首和笔画

《鸣鴂》的部首是鸟(鳥),总共有11个笔画。

《鸣鴂》的来源

《鸣鴂》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在《诗经·小雅·鸣鸾》中,有“鸣鸾在原,其乐无穷”之句,用来形容黄鹂的鸣叫声。

《鸣鴂》的繁体写法

《鸣鴂》的繁体写法是「鳴鴂」。

古时候《鸣鴂》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人们也使用过其他的汉字来写作“鸣鴂”,比如「鳴章」和「鸣鵊」等。不过,现今最常见的写法仍是「鸣鴂」。

《鸣鴂》的例句

1. 春天来了,树林里又回荡着黄鹂的《鸣鴂》声。

2. 清晨,我在院子里听到一声高亢的《鸣鴂》,才意识到春天已经到来。

《鸣鴂》的组词

1. 鸣鴂声:指黄鹂的鸣叫声。

2. 鸣鴂栖:指黄鹂栖息。

3. 鸴鹭鸮鸣:形容各种鸟类的鸣叫声。

《鸣鴂》的近义词

1. 柳莺:指善于模仿各种声音的小鸟,与黄鹂一样,也常用来形容春天的声音。

2. 啼鸟:指鸟类鸣叫的声音。

3. 鸣禽:泛指鸟类发出的声音。

《鸣鴂》的反义词

1. 寂静:指没有声音或没有声响。

2. 静谧:形容环境非常安静而宁静。

3. 无声:指没有声音或没有声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