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解珥的意思、解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解珥的解释

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南朝 梁 王僧儒 《礼佛唱导发愿文》:“虽异 姜后 解珥,请罪於 周王 ;不待 樊姬 捨肉,有激於 荆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解珥”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卸除耳饰”。该词源自古代礼仪场景,多用于描述特定场合下女性去除耳饰的行为,常见于以下三种语境:

  1. 礼仪象征

    古代女性在参与祭祀、丧礼等庄重仪式时,需解除佩戴的耳饰以示肃穆。这一行为与“脱簪珥”等礼仪制度关联,体现了传统礼制对仪容的规范(《周礼·天官冢宰》)。

  2. 身份转变

    《后汉书》中记载,后妃自请解除簪珥常作为谦逊自贬的象征,例如东汉马皇后曾“解珥”以谢罪,此类行为成为宫廷礼制中的特殊政治语言(《后汉书·皇后纪》)。

  3. 文学意象

    唐宋诗词中,“解珥”被赋予诗意化表达,如李商隐《河阳诗》“解珥时荐梦”一句,借卸除耳饰的动作隐喻情感状态,展现古代文人以物寄情的修辞手法(《全唐诗》卷539)。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作为历史语料,仍为研究古代服饰文化、性别制度及文学表达的重要载体。其语义演变反映了华夏礼仪从物质载体到精神符号的转化过程。

网络扩展解释

“解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解珥”指古代妇女通过脱去耳饰的方式表达请罪或自我贬抑的礼仪行为。这一动作源于对“珥”的释义——“珥”本指珠玉制成的耳饰(),因此“解珥”即取下耳饰,常用于正式场合的请罪仪式。

出处与用法

  1. 南朝梁代王僧孺的《礼佛唱导发愿文》中,用“解珥”类比姜后向周王请罪的行为:“虽异姜后解珥,请罪於周王”,说明该词具有谦卑自省的象征意义()。
  2. 在古代礼制中,妇女佩戴耳饰是身份和礼仪的体现,主动解珥则表示对自身过失的承认,属于一种非言语的礼仪表达。

延伸说明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解珥”引申为“解除烦恼”,但这一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从《汉典》《查字典》等古籍工具书来看,其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古代妇女的礼仪行为展开()。


“解珥”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特殊表达,需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其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佛唱导发愿文》原文或《汉典》等权威古籍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按脉邦后惭悲常与惩警多音多义字渡桥笃学好古封条封涂负笈根治勾稽馆陶园关闸挂锁归帆寒楸河海不择细流宏邈洄冱监搜笺探交歧计白当黑咎慝浚堑举莛扣钟剧饮羸北连疏泠洌卖字号麻纻明煇摩罗女曹儿旁穿骈字皮綷阡塍蔷薇千里舟轻碧琼珉羣婚攘服桡沮饶有风趣生途神泉受书水輨缩慄索头虏塌实兔卢亡魂失魄稳健小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