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品德才能的人。《史记·日者列传》:“才贤不为,是不忠也;才不贤而託官位,利上奉,妨贤者处,是窃位也。” 唐 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诗:“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元 刘诜 《送范主一宪郎》诗:“古来环辙人,往往皆才贤。”
(2).才德兼备。 清 吴敏树 《为守斋五叔父暨张叔母五旬双庆之序》:“苟其学问足以成身,文章足以持论,功业足以施於当时,如是则为才贤人矣。”
“才贤”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有品德和才能的人
这一含义强调“才贤”作为名词使用,特指德才兼备的个体。例如《史记·日者列传》中提到“才贤不为,是不忠也”,即批评有才德之人不担任官职是不忠的表现。李白诗句“麟阁多才贤”也借此形容人才济济的场景。
形容才德兼备的状态
作为形容词时,表示兼具才华与德行。清代吴敏树在论述中提出“学问成身、文章持论、功业施世”者即为“才贤人”,进一步阐释了其内涵。
构词解析
“才”指能力或天赋,“贤”则源自对品德和财富的赞美(如《说文解字》释“贤”为“多才”)。二字组合后形成复合词,强化了才华与道德并重的意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语境,如历史评述、人物评价等。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在文学或学术讨论中仍可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如《史记》、李白诗作),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历史典籍。
《才贤》是指一个人具有才华和德行的双重优点。一个才贤的人,不仅有出色的才能和能力,同时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才贤》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和“贝”(财富)。它的总笔画数为7画,其中“扌”部3画,“贝”部4画。
《才贤》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典文献中。它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才賢」。
在古代,「才贤」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可以使用「才賢」、「才賢」或「材贤」的写法,不过现在主流的写法是「才贤」。
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德高尚,真是一个才贤之辈。
组词:才干、贤德、才华
近义词:贤才、贤能
反义词:无才无德、愚蠢
八都八阶卜楞猜详黪墨茶令长关赤区崇丘臭皮袋创调捶击从亲爨烟怠堕耽色倒因为果刀俎余生凋刓端意睹物兴情房地奉祝干酢酒给捷工业城市沟中瘠乖贰官仓谷雨害伤寒青合喙虎棍混并矆睒假节侯角进颉曲开墒课吏冷手厉精爲治磷淄龙腹竹楄部前任气锅鸡穷逼骚气胜败兵家之常盛溢慎举十四经説得去书帐铜蠡同盘推造虓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