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鉏霓 ”。1. 春秋 时 晋国 力士。《左传·宣公二年》:“ 宣子 骤諫,公患之,使 鉏麑 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 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6*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唐 欧阳詹 《暗室箴》:“昔者 赵盾 ,假寐兢庄。天廻厥害, 鉏霓 以亡。”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哎,罢了罢了,都似这义负恩辜,俺索做 鉏麑 槐根一命殂。”
(2).泛指刺客。 梁启超 《新民说》七:“身毙于 鉏霓 之手而不悔者,则 荷兰 之 维廉额们 其人也。”按, 鉏麑 ,《吕氏春秋·过理》作“沮麛”, 汉 刘向 《说苑·立节》作“鉏之弥”,《汉书·古今人表》作“鉏麛”。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鉏麑汉语 快速查询。
“鉏麑”(Chú Ní)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历史人物,其名字与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宣公二年》及后世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鉏麑是晋国力士,身份为刺客,受晋灵公宠臣屠岸贾指派刺杀忠臣赵盾(赵宣子)。他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刺客面临的道德困境。
鉏麑潜入赵盾府邸时,见赵盾凌晨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因勤政之态心生敬意。他陷入两难:
最终他选择触槐自尽,以死明志。槐树因此被后人称为“义槐”,成为忠义象征。
这一事件被《左传》记录后,成为儒家“忠孝难两全”的经典案例。唐代诗人周昙曾写《春秋战国门·赵宣子》赞曰:“屠岸贾叛贼赵盾,鉏麑触槐义凛然”。
鉏麑的抉择在后世文学、戏曲中频繁出现,如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即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展开,凸显个人道德与国家责任的冲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