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包髻的意思、包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包髻的解释

古代用来包发髻的头巾。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许他做第二个夫人,包髻、团衫、绣手巾,都是他受用的。”《金6*6*梅词话》第三一回:“书童也不理,只顾紥包髻儿。”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包髻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包髻是古代中国女性的一种头饰,主要用于包裹发髻,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包髻指用布帛(如色绢、缯等)包裹发髻的头巾,常见于宋、元、明时期。其作用既为固定发髻,也体现身份与审美()。

  2. 形制与佩戴方式

    • 材质:宋代以彩色丝织品为主,明代流行黑纱罗材质()。
    • 形状:长方形头巾,佩戴时对角折叠,从额前向脑后缠裹,巾角绕回额前打结()。
  3. 历史演变

    • 宋代:开始出现,成为女性日常头饰。
    • 明代:广泛流行,尤其在民间妇女中。
    • 清代:受剃发令影响,男子不再使用,但汉族女性仍保留此习俗()。
  4. 文学作品中的记载
    元代关汉卿《望江亭》提到“包髻、团衫、绣手巾”,《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也有“紥包髻儿”的描述,印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该头饰反映了古代服饰文化的实用性与阶级特征,不同材质和颜色可能区分社会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包髻

包髻,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勹”和“髟”,共有9个笔画。它的意思是用布或丝带等材料将头发束起来盘成髻的造型。

“包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女子的发髻一直被视为一种优雅和高贵的标志,因此使用“包髻”来形容这样的造型是很贴切的。

繁体字中,“包髻”是以“髮”和“髟”来写。字形更加复杂,书写上也更加繁琐。

古代汉字写法中,“包髻”可以以“盖”和“發”来替代。“盖”表示用来盖住头部的物体,“發”表示头发。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她用一根丝带把头发包髻起来。

2. 我喜欢她婀娜多姿的包髻造型。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
- 髻状 (形容词,表示像髻一样的形状)
- 髻钮 (指用来装饰发髻的钮扣)
- 髻辫 (指将发髻编成辫子的造型)

近义词包括:
- 扎髻 (指将头发用橡皮筋等束起来的造型)
- 盘髻 (指将头发盘成盘状的造型)

反义词包括:
- 散发 (指将头发自然地披散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