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收心。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至十八日收灯,然后学子攻书,工人返肆,农商各执其业,谓之收魂。”
(2).旧时 瑶族 中的一种迷信仪式。 清 魏祝亭 《两粤猺俗记》:“携五采竹筐……取妇衵服贮其中,名曰纳魄,又曰收魂。盖欲6*女惮魔之灵,安於其室,而不敢纵恣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收魂汉语 快速查询。
“收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收心
指收敛心神、专注正事。例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记载:“至十八日收灯,学子攻书,工人返肆……谓之收魂”,即元宵节后人们结束娱乐,回归日常劳作的状态。
瑶族传统仪式
旧时瑶族的一种迷信仪式,常见于婚俗中。清代文献《两粤猺俗记》描述,仪式通过收纳新娘衣物象征“纳魄收魂”,旨在使新娘安于夫家生活。
在部分地区的民俗中,“收魂”也被视为一种安抚受惊者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儿童。例如当孩子受惊吓后,长辈会抚摸其头部并呼唤名字,认为可将“离体之魂”唤回。这类习俗属于民间心理慰藉行为,无科学依据。
说明: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记载与民俗案例。如需更多文献考证,可参考《西湖游览志馀》《两粤猺俗记》等古籍原文。
《收魂》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招致他人死亡或灵魂离散。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杀死人后捕捉他们的魂魄。
《收魂》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收”和“魂”,“收”的部首是“手”,“魂”的部首是“鬼”。根据部首的意义,我们可以联想到与动作、生命和灵魂相关的含义。
在拼音中,“收”的音是“shōu”,由6画组成;“魂”的音是“hún”,由13画组成。
《收魂》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形容人的行为或事情导致灵魂流散或丧失。它常常被用来描述战争、灾难和悲剧等场景,强调人们对灵魂的伤害和深刻影响。
《收魂》的繁体字是「收魂」,与简体字形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时候会将“魂”写作“魂魄”,以强调其含义,即“灵魂”。在古籍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古字形的变体,但总体而言,它的形状与现代汉字相似。
1. 战争的火焰燃尽了无数人们的生命,剩下的只有收魂之痛。
2. 这场灾难带走了无数的魂魄,人们为此深感悲痛。
1. 魂魄流散
2. 入魂体验
3. 魂牵梦绕
4. 魂断蓝桥
1. 夺魂
2. 夺命
3. 杀戮
1. 救命
2. 救魂
3. 拯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