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坐的意思、危坐的详细解释
危坐的解释
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管子·弟子职》:“危坐乡师,颜色无怍。”《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 吴王 戄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 吕延济 注:“危坐,敬之也。”《新唐书·陆羽传》:“﹝ 羽 ﹞得 张衡 《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羣儿囁嚅,若成诵状。” 吴组缃 《山洪》九:“ 三官 危坐在尾舱藳草堆上,无心无绪的。”
词语分解
- 危的解释 危 ē 不安全:危险。危殆。危言(a.故意说吓人的话;b.直言)。危难(刵 )。危如累(噄 )卵。 损害:危害。危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使人惊奇的:危言耸听。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
- 坐的解释 坐 ò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坐待。坐垫。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骑。 乘,搭:坐车。坐船。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
网络扩展解释
“危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析:
1.基本含义与发音
- 发音:wēi zuò(部分文献如标注为“wéi zuò”,但主流读音为wēi)。
- 核心意义:指端坐时身体挺直、姿态庄重,体现恭敬或严肃的态度。原指古人“两膝着地、耸起上身”的跪姿,后演变为泛指挺直腰背的正坐方式。
2.词义演变与古籍例证
- 起源:最早见于《管子·弟子职》中的“危坐乡师,颜色无怍”,描述弟子恭敬听讲的状态。
- 扩展用法:在《三国演义》《莺莺传》等文学作品中,用于刻画人物严肃或紧张的场景,如“曹操凭几危坐”“张生拭目危坐久之”。
3.与现代用法的关联
- 常见搭配:成语“正襟危坐”沿用至今,形容人整理衣襟、端正坐姿的拘谨或严肃模样(如的例句)。
- 易混淆点:部分解释(如)提到“坐在危险处”,实为误解。“危”在此处取“端正”之意,而非“危险”。
4.文化内涵
- 危坐不仅是身体姿态,更承载礼仪规范,反映古代对尊师、慎独等价值观的重视(参考《弟子职》语境)。
危坐的核心是“姿态端正以表敬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危坐
危坐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为坐得不稳,姿势危险。它由“危”和“坐”两个字组成。
部首:危字的部首是卩,坐字的部首是土。
笔画:危字有6画,坐字有7画。
来源:《危坐》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梁书·李广传》:“广等不待间而临危坐。”意为李广等人在危险的时候依然坐得很稳定。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坐姿不稳定、危险。
繁体:危坐的繁体写法是「危坐」。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危字的写法为「危丷至」,坐字的写法为「地土示」。
例句:他危坐在悬崖边缘,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组词:坐视不救、危如累卵、惊心动魄。
近义词:危坐的近义词有不稳坐、危险地坐。
反义词:稳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