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 汉 郑玄 注:“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按:大祀用玉帛牲全,次祀用牲币,小祀用牲。见《周礼·春官·肆师》。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盛礼弥三祀,初元正七年。”
(2).古代大夫祭祀门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合称“三祀”。《礼记·祭法》:“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 汉 蔡邕 《独断》:“大夫以下,自立三祀之别名:曰族厉,曰门,曰行。”
(3).三年。《后汉书·崔骃传》:“乃称疾而屡復兮,歷三祀而见许。”
“三祀”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春季举行的大祀、中祀、小祀三种祭祀仪式,分别对应不同的祭祀对象与规格。例如,大祀用于祭祀昊天上帝,中祀用于日月星辰,小祀用于司中、司命等神祇。这一分类源自《周礼·春官·大宗伯》,汉代郑玄曾注解其祭祀方式(如积柴燔燎),宋代苏辙的诗句“盛礼弥三祀”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古代大夫需祭祀三类对象:
在文献中,“三祀”也可代指三年。例如《后汉书·崔骃传》中“历三祀而见许”,即以“三祀”表示时间跨度,可能与古代祭祀周期或礼制中的时间计算有关。
“三祀”的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既可指礼仪制度(祭祀等级或对象),也可作为时间量词。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或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三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三次祭拜”。这个词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三”和“示”,其中“三”表示次序中的第三位,而“示”表示祭祀仪式。
部首是指汉字字典中的分类索引部分,用于帮助查找,而笔画则是指一笔一划的书写顺序。在“三祀”这个词中,部首是“示”,表示祭祀,而“三”的笔画数是三画。
“三祀”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会举行祭拜仪式,向祖先或神灵表达敬意和祈福。而“三祀”则表示在特定的时间上,进行了三次祭拜。在繁体汉字中,“三祀”保留了原本的形状和写法。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汉字的结构和部首的位置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然而,“三祀”这个词语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字形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1. 在古代,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五月初五和九月初九都是三祀的日子。
2. 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村民们会举行三祀仪式,向神灵祭拜。
组词:祭祀、祭拜、祈祷、行礼
近义词:三次祭拜、三度祭拜、三番祭拜
反义词:无祭拜、不祭拜、不敬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