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抹摋的意思、抹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抹摋的解释

亦作“ 抹杀 ”。亦作“ 抹煞 ”。勾销;扫灭。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唯其大翫於词而与世抹摋,人皆劫劫,我独有餘。” 马其昶 集注引 何焯 曰:“言其翫词而抹摋名利,故人所徵逐,处之裕如。” 明 陈与郊 《义犬》第五出:“抹摋了三朝报国儿,埋没了万卷传家计。”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顾加蘅》:“生审之,惭怒曰:‘吾此联岂抹煞一郡人,傖奴何得无礼?’” 茅盾 《色盲》二:“然而近来和她更疏远这事实,也不能抹煞。”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四章:“风头主义也罢,爱国主义也罢,可他实实在在干出成绩来,这点不能抹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抹摋是一个汉语复合动词,其释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构成 "抹"的本义为涂抹、擦拭,《说文解字》释作"拭也",常见引申为消除痕迹的动作。"摋"在《集韵》中注为"散也,击也",含清除、驱散之意。二字组合强化了清除动作的彻底性。

二、词义发展

  1. 古义指彻底去除:明代《正字通》记载"抹摋,扫灭也",强调完全清除的力度,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把景阳冈的虎患抹摋得干净"。
  2. 今用表刻意掩盖: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否定语境,如"历史真相不容抹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人为掩盖事实的行为。

三、语用特征 该词属书面语体,常见于法律文书、历史论述等正式场合,如最高人民法院判例中"不得抹摋犯罪证据"的表述(《法律用语规范手册》)。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9修订版)等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抹摋”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

基本含义

  1. 勾销、消除
    这是“抹摋”最常见的含义,同“抹杀”或“抹煞”,表示彻底清除、否定或掩盖某事物。例如:

    • 唐代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唯其大翫於词而与世抹摋”,意为诗人沉醉于词句创作而摒弃世俗名利。
    • 清代黄轩祖《游梁琐记》中也有“岂抹煞一郡人”的用法,指否定某一群体的价值。
  2. 表面光洁、整洁
    部分词典提到,“抹摋”可形容事物表面光洁无瑕,如房间或文件整洁有序(此义项较少见,可能为引申义或误传)。


词源与用法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抹摋”已极少使用,多被“抹杀”替代,例如“抹杀事实”“历史不容抹杀”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龟本宫萹蓄标呈别树一旗博号彩帛臣心如水出勤鉏铻词华典赡打茶会大高捣把东掖锋端浮学服义公惭卿,卿惭长供品鸿教鸿纤怀瑾握瑜淮南方幻影秽言污语瑚琏姐丈吉黄忌制积智镌责君贶开析来仪所流风遗俗隆博偻啰弥漫墨幪女酒琵琶骨魄然清弭人均僿野世臣瘦石殳书司历缩却袒护提僈推激土鸡瓦犬枉棹忤犯无染乌衣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