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但的意思、何但的详细解释
何但的解释
(1).犹何必。《汉书·武帝纪》:“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
(2).岂止。《汉书·严助传》:“且 秦 举 咸阳 而弃之,何但 越 也!”《孔子家语·相鲁》:“虽天下可乎,何但 鲁国 而已哉!” 宋 叶适 《湖南运判到任谢表》:“若姑以疲惫临之,则何但卤莽而已,更虞闕败,上累生成。”
词语分解
- 何的解释 何 é 疑问代词(a.什么,如“何人?”b.为什么,如“何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何不?”“何如?”d.哪里,如“何往?”e.发表反问,如“何乐而不为?”)。 副词,多么:何其壮哉! 姓。 何
- 但的解释 但 à 只,仅,只是:但愿如此。但凡(凡是,只要是)。但分(只要)。 不过,可是:工作虽辛苦,但没有叫苦的。 徒然:“何但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 姓。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何但”是一个古汉语虚词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用,但在阅读古籍时仍会遇到。其含义和用法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一、核心含义与用法
“何但”由疑问代词“何”与副词“但”组合而成,主要用于表示反问或递进,带有强烈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岂止”、“何止”、“哪里只是”或“不仅…而且…”。它强调所述内容远不止于字面意思,带有排除其他可能性或深化程度的作用。
- 表示反问,强调“不止于此”:
- 用于反问句中,意在否定对方或前文可能隐含的“仅此而已”的看法,强调实际情况或重要性远超所述。
- 例句: “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居北临厕。是时慎夫人从,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凄悲怀,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斮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其子曰张挚,字长公,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卒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
网络扩展解释
“何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表示反问“何必”
- 用于反问语气,强调“不需要”或“不止于此”。例如:
《汉书·武帝纪》:“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
(意为:单于若敢战,天子亲自在边境迎战;若不敢,就速来归顺。何必躲藏在北方苦寒之地?)
2.表示“岂止”
- 强调范围或程度超出预期,带有递进语气。例如:
《汉书·严助传》:“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
(意为:秦国连咸阳都能舍弃,岂止是越国?)
补充说明
- 结构分析:由疑问词“何”与副词“但”组成,“但”在此处表示“仅、只”,组合后通过反问或递进加强语气。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多用于文言文或仿古语境。日常表达中可用“何必”“何止”替代。
例句参考:
《孔子家语·相鲁》:“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意为:即使天下都可行,岂止是鲁国?)
别人正在浏览...
隘陋蚌盘鞭笞镳驾薄宦长往远引成室尘机钿筐雕棠反掩粉笺愤愧符玺刚巧割取弓身痯痯光学钱海师洪奥烘托渲染怀术皇初回禀活受降箕嚼齿解谜解人羁縻卫所镜史迥望骏驱口溜子昆奴老蟇陇嵸漫言梅尧臣蒙衫末筵木边之目,田下之心旁资青玉虬若大若小膳房赊迟厮勾贪麤天高气爽荼荠屠人亡簪弯子霞袂相恶贤人酒崄些儿希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