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谴的意思、负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谴的解释

获罪;被谪。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然臣之负谴,实陷无辜;吏议不明,以投魑魅。” 唐 戎昱 《赠别张驸马》诗:“一朝负谴辞丹闕,五年待罪 湘江 源。”《宋史·谢德权传》:“臣久领京务,颇虑中外观听,谓臣负谴外迁,愿稍进其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谴(fù qiǎn)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过失而遭受责罚或罪责,多用于官吏因失职获罪的语境。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一、语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负:本义为“背负”,引申为“承担”(如《史记》:“负石自投于河”);
    • 谴:指“责罚”“罪责”(如《说文解字》:“谴,谪问也”)。

      二字组合后,“负谴”即“承担罪责”,强调因过错被动接受惩处。

  2. 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负谴:获罪;被责罚。”

      例证引《后汉书·蔡邕传》:“臣以负谴,蒙恩全济。”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10卷,1997年版)

    • 《辞源》:

      指官吏因过失受朝廷贬责,含“戴罪”之意。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2015年版)


二、历史语境与用法

  1. 官僚制度中的特定术语

    古代文献中,“负谴”多关联官吏履职过失。如《宋史·职官志》载官员“负谴停职”,指因渎职被停职待罪。其语义重心在制度性惩处,而非道德谴责。

  2. 与近义词辨析

    • “获咎”:侧重主观过错(如《论语》:“获罪于天”);
    • “负谴”:侧重制度性追责(如《明实录》:“巡抚负谴去职”)。

      差异体现古代司法与行政责任的区分。


三、文化内涵

“负谴”承载儒家“责躬引咎”思想,如《尚书·汤诰》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反映古代对公职人员权责对等的伦理要求。唐宋律法更将“负谴”程序化,如《唐律疏议》规定官吏“负谴者夺俸三载”。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 何九盈 等修订,《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
  3. 王力 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

网络扩展解释

“负谴”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解释:

一、基本含义与构成

二、使用场景与例证

三、补充说明

需注意,现代使用中“负谴”已较罕见,更多出现在古籍或仿古语境中。如需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偏向“主动担责”还是“被动获罪”。

相关释义可进一步参考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厚白跑一趟遍及冰雪严寒布帆畅外钞截晨事愁寂春醅二二八武装起义风措旰宵告辞槁雕割发根绪格迕狗态话名胡乐渐导鸡飞狗跳禁阍克丝钳子空伪愧耻楛箘敛实六萌车罗茵面骨篾匠明敕摩肩接毂谋识模斅平均主义乾物俏眼轻暑侵扰全权雀环缺衽禳解丧沮槮爽烧头申时沈抑食苹鹿水塔酸刻诉穷问龟吴羹孝假小家伙喜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