惙惙的意思、惙惙的详细解释
惙惙的解释
(1).忧郁貌;忧伤貌。《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毛 传:“惙惙,忧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 宋 沉辽 《残花》诗:“荣落终岁事,何心翻惙惙。”
(2).衰疲貌。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其子疾亟,瞑而不食,惙惙欲死逾宿矣。”
呼吸短促貌。 清 戴名世 《袁烈妇传》:“至是益羸甚,气息惙惙,日进米数溢。”
词语分解
- 惙的解释 惙 ò 忧;忧愁:“心惙怛兮伤悴。” 疲乏:“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惙。” 意不安。 古通“辍”,停止。 惙 ì ㄔㄨㄟˋ 沮丧的样子。 困劣。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惙的解释 惙 ò 忧;忧愁:“心惙怛兮伤悴。” 疲乏:“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惙。” 意不安。 古通“辍”,停止。 惙 ì ㄔㄨㄟˋ 沮丧的样子。 困劣。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惙惙”的汉语词典释义
“惙惙”是一个形容词性质的叠词,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忧愁、忧虑或气息微弱的状态。其核心含义围绕“忧愁不安”与“疲乏无力”展开,属于书面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忧愁忧虑貌
- 主要含义: 形容忧愁、忧虑、心神不宁的样子。
- 出处与例证: 此义项最经典且最早的出处见于《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此句描绘了女子因思念未见到的爱人而忧愁不安的心境。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九歌·湘君》“隐思君兮陫侧”时也提到:“陫,一作惙。” 虽非直接使用“惙惙”,但关联词义亦指向忧思。后代文人如宋代王安石在《祭张安国检正文》中亦用“惙惙”表达哀思之情(“意惙惙兮情依依”)。
- 用法特点: 常用于描绘因思念、担忧、哀伤等情绪而产生的内心焦灼不安的状态,带有一种持续且深沉的意味。
二、 引申释义:气息微弱貌
- 次要含义: 形容气息短促、微弱,或身体疲乏无力的样子。
- 字源关联: “惙”字本身有“疲乏”、“中止”之意(如《说文解字》对“惙”的释义:“忧也。从心叕声。一曰意不定也。”段玉裁注补充:“惙,疲也。”)。因此,“惙惙”叠用可引申形容因极度忧愁或身体虚弱而导致的气息奄奄、精神萎靡的状态。
- 例证: 此义项虽不如“忧愁貌”常用,但在描述人物病弱或极度悲伤后的生理状态时可见。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述人物病重“气息惙惙然”。
“惙惙”是一个承载古典韵味的书面词汇,其核心意义是形容忧愁不安、忧思萦怀的样子,典出《诗经》。次要意义可引申为形容气息微弱、精神疲乏的状态。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其使用多带有文学性或历史感。
主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惙惙”的词条释义明确区分了“忧愁貌”和“疲乏貌”两个义项,并引用了《诗经》等经典例证。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收录“惙惙”,释义侧重其忧愁义,并指明其叠词形式及出处。
- 《诗经·召南·草虫》:提供了“惙惙”最原始且权威的语用实例(“忧心惙惙”)。
- 《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提供了对单字“惙”的本义及引申义的训诂依据,有助于理解“惙惙”词义的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惙惙”是一个文言词汇,读作chuò chuò,属于叠字形容词,主要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其核心含义为忧愁、忧虑不安的样子,常见于古代诗文典籍中。
具体解析:
-
字形与字义
“惙”由“忄”(心)与“叕”(zhuī,表声)组成,本义与心理活动相关。叠用为“惙惙”时,强化了情感表达的浓度,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忧心忡忡”。
-
古籍例证
- 《诗经·召南·草虫》中有:“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这里描写女子因思念爱人而焦虑不安的状态。
- 《说文解字》释为“忧也”,进一步佐证其表“忧愁”的核心意义。
-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惙惙”,多出现在文学创作或引用古典语境时。例如:“他独坐窗前,惙惙不乐,似有千般心事。”
-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怅然若失
- 反义词:欣然自得、喜气洋洋、乐不可支
使用建议:
- 文学表达:适合用于诗歌、散文等需要文雅语感的文体。
- 日常交流:因属生僻词,口语中可替换为“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等通俗说法。
- 注意语境: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如“辍辍”意为“停止”,读音相同但含义迥异)。
如需更深入的古典例证或不同语境下的分析,建议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或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等八坊保氏苍狗畅草澄简诚质答孩甸甸点评都都统斗胸杜陵花钝公子繙绎法绳附膻浮世绘浮漾光晃鬼哭狼嗥鼓旗河沟坏冶惑众家鸡降奚讲帐江陬家雀儿急公近利金筋激醒賫表了岸马荔没字命亏靺鞨目击耳闻乜斜缠帐疲剧泼散蒲筵跂步轻忽清种琼香鹊乳煽乱删叙蛇柳深厚时和岁稔术衢松塔腾虬团圆饼瓮天之见乌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