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论、喧哗。《墨子·号令》:“围城之重禁……讼駮言语,及非令也而视敌动移者,斩。” 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曰:“《説文》云‘駮,兽如马。’‘驳,马色不纯。’据此义当为‘驳’。”
“讼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sòng bó,其核心含义指“争论、喧哗”,多用于描述带有争辩性质的言语冲突。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拆分
整体含义
指因观点分歧导致的争论或喧哗场景,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群体争执的语境。
文献来源
《墨子·号令》中记载:“讼駮言语,及非令也而视敌动移者,斩。”此处“讼駮”即“讼驳”,指在军事禁令下仍喧哗争辩的行为。
(注:古籍中“駮”与“驳”通假,孙诒让《墨子间诂》引毕沅观点,认为此处应为“驳”。)
词义变迁
现代汉语中,“讼驳”已较少使用,更多以“诉讼”“驳斥”等词分别表达原义。
古代用法
现代关联
可借用于文学创作或历史讨论中,增强语境的历史感,如:“双方讼驳不休,场面几近失控。”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墨子》原文或孙诒让《墨子间诂》,或《汉典》等工具书。
讼驳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讼言纷争、争辩不休的情况。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法庭上的辩论或者公开辩论的争论。
讼驳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讠和马。其中,讠是“言字部”或者“讠字旁”,马是“马字旁”。讼驳的总笔画数是16画。
讼驳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写法,起源于古代的讼辩文化。在繁体字中,讼驳的写法为「訟駮」。
在古代汉字中,讼驳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书中,讼驳可能会写作「訟爿」或者「爿駮」。
1. 他们为了争论这个案件,讼驳不休。
2. 当事人在法庭上讼驳了律师的观点。
组词:讼辩、讼案、驳斥
近义词:争吵、辩论、辩驳
反义词:和解、妥协、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