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乡党序齿尊老之礼仪。 唐 欧阳詹 《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后一日,遂有 东湖亭 之会。公削桑榆之礼,执宾主之仪,揖让升堂,雍容就筵。”
“桑榆之礼”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本义与礼仪背景
原指古代乡党(地方社群)中按年龄长幼排序、尊老敬老的礼仪规范。这一用法可见于唐代文献,如欧阳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举秀才于东湖亭序》中提到的“削桑榆之礼”,即暂时搁置传统尊卑礼节以平等相待。
引申含义与象征意义
成语中的“桑榆”本指夕阳(因桑树和榆树在日落时可见),后借喻晚年或老年人。因此,“桑榆之礼”也引申为对长者的尊重与关怀,强调年轻一代应心怀敬意对待老年人。
补充说明:
需注意,不同资料对“桑榆”的解读侧重不同,但核心均围绕“尊老”展开。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唐代文史资料。
桑榆之礼是指黄昏时分行礼或祭祀。它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源自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桑榆之礼》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首:木、日和礻。它的总笔画数是32画。
桑榆之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在古代,人们相信黄昏是一天中阴阳交替的时刻,人与自然界的交流最为密切。因此,进行桑榆之礼被视为与天地万物进行沟通和祭祀的重要仪式。
《桑榆之礼》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桑榆之禮」。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桑榆之礼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古代汉字写法的复杂性,这种变化因时代而异。
1. 每天黄昏时分,村民们都会集聚在村头举行桑榆之礼。
2. 桑榆之礼是古代中国人向大自然表示敬意和感激的一种方式。
根据《桑榆之礼》这个词,它的组词可能有:桑树、榆树、祭祀等。
与桑榆之礼意义相近的词语有:黄昏礼、夕阳礼。
与桑榆之礼意义相反的词语可能是:拒绝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