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 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 东汉 《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 唐 李贤 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 宋 刘敞 《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 清 康熙 《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七籤》卷九。
(3).佛家净土宗的七种经典。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赞净土佛摄授经》、《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七经"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典组合概念,其内涵随时代变迁有所调整。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辞源》释义,该词主要包含以下两重含义:
一、汉代通行的"七经"体系 东汉时期为适应经学教育需求,在"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基础上拓展形成。据《后汉书·张纯传》注引《续汉书》记载,此时新增《论语》《孝经》构成七经体系。这种组合反映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将道德教化类文献提升至经典地位。
二、北宋刘敞提出的新解 经学家刘敞在《七经小传》中重新界定为:《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论语》七部典籍。这种划分打破了传统经学框架,体现了宋代经学研究的革新精神。
作为中国经学史重要概念,"七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见证了儒家经典体系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培养治国人才、构建伦理规范的社会功能展开。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概念"实为经学传承之枢纽",突显其在文化传承中的桥梁作用。
“七经”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学术流派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东汉《一字石经》版本
包含《周易》《诗经》《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唐代李贤注《后汉书》版本
包括《诗经》《尚书》《礼》《乐》《周易》《春秋》《论语》。
(注:其中《乐经》早佚,后世多以《礼记》替代)
宋代刘敞《七经小传》版本
新增《周礼》《仪礼》《礼记》,与《尚书》《诗经》《公羊传》《论语》并列。
清代康熙《御纂七经》版本
最终定型为《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周礼》《仪礼》《礼记》,成为官方权威版本。
包括《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
涵盖《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七部典籍,用于阐释净土修行法门。
建议进一步查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经学历史》了解详细演变脉络。
奥赡半球保俶塔宝璋壁灯差科头赤烧楚雨戴月披星捣练冻蛰独酌翻形稻非熊兆风度刚忿乖逆桂石含怒坏话皇帝火舱冱霜荐瘥介特鯨蠟冏寺僦邸抗愤撩拨溜坡利州帖龙动龙輀緑毛叟南陈北崔骐骥清慎勤倾移邱壑若耶溪濡湿沙弥生晓食不终味士臣市门税烁亮朔蓬苏息素轩昙花天年不齐天畔铁丝床同根同居讬宠鸮响遐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