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器,军械。《周书·周惠达传》:“ 惠达 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閲士马,以济军国之务,时甚赖焉。”《北齐书·循吏传·郎基》:“ 基 奬励兵民,固守百餘日,军粮且罄,戎仗亦尽,乃至削木为箭,剪纸为羽。”
“戎仗”是汉语中具有明确军事指向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两部分:
基本释义
“戎”指代军事活动或兵器,如《汉语大词典》释为“兵器;军队”;“仗”原指手持兵器,后引申为兵械总称。《辞源》将其合解作“兵器、军械”,特指古代军队使用的武器及装备。
词源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旧唐书·张仁愿传》载“尽收其戎仗”,此处“戎仗”指突厥军队的作战器械。宋代《武经总要》列有“戎仗门”,详述弓弩、甲胄等军事物资。
语用范畴
现代语境中,“戎仗”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及古典文学解读,如《三国志》注疏中“解其戎仗”描述解除武装的军事行为。当代权威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归类为“军事器械集合名词”。
“戎仗”是汉语中一个与军事相关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指古代军队使用的兵器、军械等军事装备,涵盖武器、军装及行军作战所需的物资。该词由“戎”(军队/战争)和“仗”(兵器/倚仗)组合而成,强调军事行动中的物资基础。
部分词典将其标注为成语,但实际使用中更多作为普通复合词出现,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阿干爱者如宝把麻蚌孕双珠不处财运亨通长笛邻家彫荒发号菲薄凤音逢涌付命高飞远集构词法鹤鸣虹霓阁后军患失华丝葛魂不着体嘉言懿行家长极日可待梁埃连篇累册烈节逦迤露牀渌老碌碌剌剌旅颜满载明婚正配内国槃璞葡萄胎清洌侵侔期诺全算忍暴三陆山光水色駪征蔎蔎狮虎当道时式食租寺观嵩洛松契淟湎贴送尾随纹饰渥采鲜发心粗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