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披荆斩棘 ”。
“披荆”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与“斩棘”连用为成语“披荆斩棘”,表示在艰难环境中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以下是详细解释:
“披荆”字面意为“拨开荆棘”,比喻在困难或阻碍面前不畏艰险、奋勇前行。其核心意义是形容人具有开拓精神和坚韧的意志。
“披荆”的典故可追溯至《史记·刘敬传》中的记载:刘敬病重时仍坚持起身,“披荆而进”,表达不愿消极等待、积极面对挑战的态度。这一行为成为后世形容不畏艰险的象征。
作为“披荆斩棘”的简称,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原文为“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指清除障碍、开拓道路。现代多用于描述创业或奋斗过程中克服困难的精神。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强调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行动力。例如:“科研工作者披荆斩棘,攻克技术难关。”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如、8、10)。
披荆是一个成语,意为冲破荆棘,勇往直前。下面分别从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代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方面进行说明。
披荆是由“扌”和“艹”两个部首组成的,其中“扌”表示手的意思,艹则表示草的意思。总共有9画。
披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离娄上》:“终身替天行道,披荆斩棘。”这是说孟子一生都在努力为天下人谋福利,不畏艰险。
披荆的繁体字为「披荊」,其中「荊」是「草」的繁体。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披荆」的写法和现代基本一致,没有太大差异。
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披荆斩棘的征程。
披坚执锐、披沙拣金、披肝沥胆。
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争先恐后。
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畏难退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