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散;散失。《左传·成公十三年》:“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后汉书·崔駰传》:“昔 大庭 尚矣, 赫胥 罔识。淳朴散离,人物错乖。”
“散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àn lí,多用于书面语境或古典文学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原本聚集的人或物分散、散失,不再保持原有的整体性。例如《左传》中提到“散离我兄弟”,即指兄弟间的分离。
分散与失去联系
强调从集中状态变为分散,且可能伴随联系的中断。例如《后汉书》中“淳朴散离,人物错乖”,描述社会原本的淳朴状态因分散而混乱。
情感或凝聚力丧失
除物理层面的分散,还可引申为群体凝聚力的瓦解。如成语用法中,形容团队因矛盾而“散离”。
《左传·成公十三年》:
“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通过分离兄弟、扰乱同盟,表达对国家根基的破坏。
文学作品:
如诗句“聚散离合逃不过”(黄婷)、“淳朴散离,人物错乖”(《后汉书》),体现人生或社会的离散状态。
如需更全面的古典文献例句或现代用法,可参考《左传》《后汉书》原文或文学作品。
散离(sàn lí)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散和离。
散(ㄙㄢˋ)是由撇(丿)和三横(一)组成的丨字头,总共有12个笔画;离(ㄌㄧˊ)是由竖钩()和三点水(丶)组成的,总共有13个笔画。
散离的来源于古代汉语,意为分散、离散。在繁体中,散写作「散」,离写作「離」。
在古代写法中,散用己形声旁,表示张开的意思,离用鸟形旁,表示飞离的意思。
他们的关系逐渐散离,变得疏远了。
散漫、散播、编散文、离职、离开
分散、离散
团结、亲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