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榻的意思、寄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榻的解释

犹寄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僕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不嫌荒陋,无烦他适。”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戊戌仲秋,寄榻抚 粤 使者宾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寄榻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词汇,字面指“寄放床榻”,实际含义为临时借住或寄居,常见于古代文献与诗词。其核心释义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本义与引申义

  1. 基本释义

    “寄榻”指旅途中暂借他人住所歇息,强调短暂性、非正式居住。

    例证

    “寄榻”即暂寓他处,如客舍借宿。——《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427页)

  2. 引申含义

    引申为依附他人生活或漂泊无定所的状态,含谦逊、无奈之意。

    例证

    宋代文人诗中多用“寄榻”自述羁旅之愁,如“十年寄榻淮山隅”。


二、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1. 文人漂泊的象征

    古代文人游学、赴任途中常“寄榻”僧寺或友人家,体现清贫与孤高心境。

    例证

    苏轼《与参寥师书》:“仆偶至惠州,寄榻嘉祐寺。”

  2. 谦辞用法

    自称“寄榻”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如:“某江湖散人,暂寄榻贵府。”


三、现代使用与方言留存

现代汉语中“寄榻”已罕用,但仍在部分方言(如吴语、闽语)中保留“借住”之意,或用于文学创作以营造古典意境。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收录于第3卷,强调“暂寓居所”之本义。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标注其常见于唐宋诗文,例引《后汉书·逸民传》典故。

  3.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书信用例印证文人生活场景。

  4. 方言调查资料(《汉语方言大词典》)

    记录闽南语中“寄榻”仍表“借宿”之意。

(注: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数据库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寄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寄榻”指暂时寄住在他人住所,强调短期或临时的居住状态。例如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中“茅庐可以寄榻”,即表达借住他人房屋之意。

二、字义分解

三、用法特点

  1. 文学色彩:多用于古典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清代姚衡《寒秀草堂笔记》中“寄榻抚粤使者宾舍”。
  2. 谦逊表达:常体现说话者的谦卑态度,如《聊斋志异》中“不嫌荒陋”的语境。

四、相关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聊斋志异》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暗淡无光八抬八座编整编制僝弱赤身露体词句玳瑁鱼大男动手动脚恩逾慈母垩室放样放意肆志反语封镜刚很孤侄撼动酣谑贺遂极点桀悍集灵台积满京圻阄还救时开仗刻鹄扣钟旷卤老堂台流云小诗笼裙漏声满腹经纶蛮会毛地黄梦槐柯泼黛倩服汽车制造厂乞留曲律饶盈绒花柔悫蠕动散男骚驿始冠硕果仅存熟纸桃李源倜傥不羁通数頽陋脱节牛汙秽西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