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国的意思、三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国的解释

[the Three Kingdoms-Wei, Shu Han and Wu -which divided China from A.D. 222—280]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公元222—280)

详细解释

指 东汉 后出现的 魏 、 蜀 、 吴 鼎立的历史时期。从公元220年 曹丕 称帝始,到280年 吴 亡止。或将 汉献帝 在位的年代(189-220)亦计入该期。亦以指 魏 、 蜀 、 吴 。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国异同,以注 陈寿 《三国志》。”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説下》:“谈《春秋》者则不知 宗周 既陨,而人有六雄;论《史》《汉》者不悟 刘氏 云亡,而地分三国。” 元 萨都剌 《登北固城楼》诗:“ 六朝 文物随流水, 三国 江山独倚楼。”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三:“凡 三国 、 六朝 各史,俱包在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国"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包含三个层面的核心含义:

一、历史概念 指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的时期(220年-280年)。此概念最早见于西晋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定义其为继东汉后出现的割据政权,形成于曹丕称帝(220年),终结于西晋灭吴(280年)。该时期以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著名战役为历史节点,涌现出曹操、刘备、孙权等政治领袖。

二、文学概念 特指明代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其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该书以七实三虚的创作手法,塑造了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等经典文学形象,对汉语成语体系产生深远影响,衍生出"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等300余条成语典故。

三、文化衍生概念 现代汉语中常借指多方竞争格局,《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收录其引申义为"三种势力或三个方面形成的对峙局面",如当代商业领域常用"三国杀"比喻行业竞争态势。该用法源自《三国演义》中"合纵连横"的战略思维在当代语境的转化应用。

网络扩展解释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政权分立时期,指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个政权鼎立的时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三国”指魏(220-265年)、蜀汉(221-263年)、吴(222-280年)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阶段。狭义上从220年曹丕篡汉开始,到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广义上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184年)或赤壁之战(208年)。


二、时间范围

  1. 狭义三国:220年曹丕称帝至280年西晋统一。
  2. 广义三国:部分学者将东汉末年的割据时期(184年黄巾起义或190年董卓乱政)纳入讨论范围。

三、政权形成过程

  1. 东汉衰亡:黄巾起义(184年)后,董卓乱政引发群雄割据。
  2. 关键战役:
    •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击败袁绍,统一北方。
    •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足鼎立基础。
  3. 政权建立:
    • 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国(洛阳);
    • 221年刘备称帝,建蜀汉(成都);
    • 229年孙权称帝,建吴国(建业)。

四、主要特征


五、历史影响

  1. 人口与经济:长期战乱导致人口锐减,但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2. 政权更替: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建晋,280年晋灭吴,结束分裂。
  3. 后世评价:三国故事通过《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广为流传,成为忠义、智谋的文化象征。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阿私八卦阵宝尺北宋臂膀不敬餔醊楮先生粗心丁字帘恶文冯招分限伏兵干卤干属戈马供拟豪梗鹤料符衡阳雁断赫晞花明柳暗蕙路讲匠讲宣勦儿景向壳郎猪磕头烧香兰署劳考丽娟凛如理遣六沴龙窟落帽瞀儒没吃茶磨厓内闲盘秤漂白签揭佥然情憀岂其沙包肚诗绪驶雨嗜爪丝牵算筹騊駼贴截银同和投款五纬相进